画胡同讲历史:说说北京四川营

标签:
历史文化 |
分类: ■绘画作品■ |
明代称此条胡同为四川营,后来一直沿用。相传,明崇祯年间四川女将秦良玉奉诏勤王,曾在此驻兵。秦家军勇敢顽强不怕牺牲。其兄秦邦屏英勇战死。弟秦民屏、儿子马祥麟身负重伤。秦兵用鲜血和生命保卫了京城。在驻兵处建石芝庵。蜀人为纪念秦兵建四川会馆。
馆额上书:“蜀女界伟人秦良玉驻兵遗址。”(现在的棉花上7条1号,秦良玉屯兵处)秦良玉驻军时,军中女兵们在那里纺棉花而得名。老北京传说:棉花头条1号是凶宅,对住户不利,因为秦良玉驻军时,曾在此院处死过违反军纪的士兵。民国时此处曾开辟女校。现在的四川营胡同已被拆的面目全非。
我对四川营胡同印象深还源于,以前在靠近胡同南端西侧有一座四川营幼儿园,幼儿园规模不小,进大门会看到很大的院落,四周是按年龄划分的班级教室。我家住南柳巷距离四川营幼儿园很近,3岁多时,我被送父、母送到这家幼儿园,我对幼儿园的早餐“咸菜粥”记忆犹新,“咸菜粥”就是把酱芥菜疙瘩剁碎,掺合在白米粥里,主食是小花卷或小馒头,现在看这种吃法儿谈不上什么营养,上个世纪60年代,也不讲什么膳食营养搭配。我记忆最深的是早餐后,看着老师吃东西的过程,老师左手捏着一小块方方正正,似“羊脂玉”的东西,右手攥着一个馒头,咬一小口“羊脂玉”吃一口馒头,吃得很香,我真想要过来也尝尝。后来才知道,那似“羊脂玉”的东西就是比酱疙瘩还廉价的咸菜水疙瘩。
到了上世纪70年代,妹妹被送到附近的红线幼儿园,我比妹妹大10岁,刚上初中的我已经承担起到幼儿园接妹妹的活儿。现在还记得接妹妹的场景,每当我走到教室门口,妹妹看到我马上跑出来,投入我的怀抱,一次接妹妹,她从兜里掏出两块水果糖塞给我,她说:“老师发的,她没吃给我留的。”真是让我感动。虽然现在四川营胡同已被拆的七零八落,幼儿园也早已不复存在,红线幼儿园也改为敬老院,但在我的脑海中却永远保留着那份记忆。
清明节,四川营幼儿园组织我们到人民英雄纪念碑扫墓(一排左1是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