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充满阳光
充满阳光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8,011
  • 关注人气:248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白话:聊一聊那个时期所接触的“外贸”工作

(2024-02-03 19:50:25)
标签:

20世纪八九年代

外贸出口

亲历所见

杂谈

分类: 自说自话

白话:聊一聊那个时期所接触的“外贸”工作

(注:该图片素材来自网络)

白话:聊一聊那个时期所接触的“外贸”工作

白话:聊一聊那个时期所接触的“外贸”工作

(注:该图片素材来自网络)


在此,请允许本人从某个侧面来聊一聊20世纪八、九十年代我眼中的“外贸”。所谓“外贸”即对外贸易,咱地球人都懂,讲得通俗地是做进出“国(境)”生意,简言之“进出口”贸易。或令看客们意想不到的是,那年那月那时本人从事过短期的与之有那么一丝关联的工作,当时个子瘦小的我曾在一家属于大集体制式的电器(仪表)配件厂刚成立的外贸科做内勤同时也是一名业务人员。

当然,我所在工厂所起初并没有自营“进出口权”,所以产品要想出口海外必定要经具有正规渠道的外贸公司“借壳”出货。那个时候厂里外贸(外销)科人员少,连我在内总共才4位职员,而且本人是唯一的女孩子,事实上本人并未因为你是女性而能得到一定照顾。因为大家都在满负荷地做着事,无论科长还是高工需得干具体工作,此话怎讲呢?且听我慢慢道来。

当时本人所在的“外销科”作为独立科室是在原(内)销售科基础上分设的。基本要求是你要懂点相关业务且具备一定的外语基础,因为我们“外销科”每年去参加“广交会”。尽管早先我们企业没有直接进出口权,然而我们的相关产品有在展会上呈列,若外商有意向,需要有人进行专业介绍,因此会需要讲(懂)点英文。当初的我呢,可能英语口语还算马马虎虎吧,尤其是对于产品还能知晓一些,好在我们的意向客户大多是巴基斯坦,印度以及东南亚国家占比多,因此对于说英文并不需要你讲得有多么标准,只要对方讲的你基本能听得懂,你的意思表达对方能够理解就OK

对于无进出口“权限”的生产经营企业通常以被专业外贸公司收购产品之形式做外销,或也有生产企业及小型外贸公司要“挂靠”大型外贸公司,换言之拥有自行进出口权的许多外贸公司一般没有自己专门生产基地,所以社会上有的生产出口产品的工厂企业,由于没有进出口权(或谓之没有配额)都得如此这般操作。

嗯,你企业有货却没有进出口权,自然要依靠或挂靠相关专业外贸公司共同完成某项进出口业务,比方说A外贸公司接到来自中东某国需要“压力开关”订单或意向后,A公司先得找着一家技术过硬专业性较强且能担当该产品测绘加生产的厂家在规定时间出样(一般通过国际特快寄出小样)经客户及多方反复认可才进行后续的小批量生产,在达到出口产品规模生产后,并在合同约定出货期最后向海关申报出口,在这之前生产好的成品还须通过我国进出口商品检验检疫局经严格按照国际标准要求,检验合格后出具“商检”证明。

你明白的,比方说做出口生意先有意向,然后才是正式合同,出货后中国银行等相关能用外币结算的银行作为双方(中外)信用担保方会开出“信用证”。若没信用证,出货方面的公司到时候货款(外汇)极有可能拿不到,因此就会存在一定的风险,那么作为代工的第三方自然也是需要谨慎为之,否则就打水瓢了。当然,后续的事由会通过法律途径予解决,所以从事国际贸易并非只要懂业务这么简单,事实上相关的国际法等法律知识也是需要加持。进出口业务当中还是一个环节就是“报关”,当时外贸公司会有专业报关人员,报关员需要通过国家相关部门考试取得资格证书才能上岗,那时都是人工报关,以后才实行电子报关。

个人以为,作为生产企业其实要做的事情反而比单纯的专业外贸公司还琐碎。这么说吧,一开始时A公司从外商提供的产品实样是交予生产厂家技术人员“测绘”后才能有后来的一系列工作。记得我们科当时那位“高工”专门从事此项工作,要知道那个时候还没有电脑,大多需要通过手动方式来完成,然后手绘出相关零部件图纸再进行一一细分归类,接下来由技术科攻关小组人员对每个小部件及关键零配件“制模”经反复试样组装,调整技术参数规格,比对客户提供的实样及性能作用加上反复测验力求完美。

笔者在此还想说的是,原本外商提供的实样是由东亚在某国生产,由于成本及收购价高等因素使然,随着中国改革开放日益兴起和经济发展,加之当时中国劳动力价格较低,因此中东及欧美等外商看好中国市场与环境。另外,能够担负生产外贸产品的劳动密集型工厂尤其处在福建广东等沿海城乡被一些专业外贸公司“收购”产品较为普遍。在此仅以“出品”说事。显然生产企业与外贸公司两者之间具有相关性,因为公司需要拿货,企业需要出口渠道。工厂产品外销(国家鼓励企业赚外汇而且给予相应政策优惠),适逢中国遇上好年景,很多外贸业务量上升势头强劲。

笔者在上面也有提及,专业外贸公司给生产厂家以订单的同时,出口产品务必符合“商检”要求,像UL欧洲标准或者美国标准等商品检验,“外运”前商检工作人员接到工厂报验单,一般会亲临企业进行入库(全检或抽检),产品待检合格“外运”时还要在产品外包装箱喷刷运输标记(简称“运输唛头”英文shopping Mark)。那么这时候问题来了,往往有的时候运输口岸并不在宁波,比如说从上海,天津甚至广州出海。要知道这些相对烦琐的活由生产厂家在做,比如送货至某口岸(注:当时物流远没有今天便捷),好在厂“储运科”有专职货运司机及装卸工。可是喷刷“运输唛头”的差使还得由我们自己干(因为当时那些老师傅有借口说他们是大老粗看不懂洋文怕弄错等以推托),故所以那年那月那时那光景的本人做过如此这般的“小事”不在话下。

接下来就把本人那点“经历”稍微表述一下吧。有次我又接到去外贸仓库刷“唛头”的任务,由于自己当时年纪轻什么也不懂,更没有做好必要的防护措施,徒手拿着罐装自动“喷漆”,人处在一排排装满货物的相对密集的库房,埋头干活时只闻得阵阵呛人油漆味涌上来。而我一开始却并不当它一会事,因为以前也经常干这个,想着就忍一忍算了吧,于是继续手持刻有由客户提供过来的A4纸大小的英文标设(上面主要是标有货品、代码、抵达港口名、地址等专有标设)一张镂空阴阳模板金属卡片,一箱箱地在出口包装箱上进行喷刷……,令我无奈的是这一次出的货物比往常数量有点多,当时外加天气又热,油漆挥发出来的毒气被吸入鼻孔使我感到越来越难受……第二天双眼几乎睁不开了,我的整个脸通红竟然肿涨得像猪头似的又痒又有点刺痛的感觉。末了只好去求医,医生说是油漆过敏。没办法,除了吃药,再注射AB青霉素从静脉推针……原本不“过敏”的我竟然会在岁月的洗礼中变成了“过敏体质?

不管怎么说,纵然是有“所得必有所失”嘛!我知道,这也是自己人生道路上的一个小小“留存”。这一段经历时间并不长,大概加起来有三年,但这三年带给自己的收获也是不少的,懂了除书本上学过的一点理论知识与所谓的实践经验吧。哦!那个时期对接出口业务的专业外贸公司主要有来自北京,天津,广州(包括深圳、香港),以及宁波当地的几家单位,尽管国外出差轮不到我,但国内的这几个地方我还是出差比较频繁,因此也是对自己的一种锻炼吧,至少能够或多或少增加一点人生阅历吧。

随着时间的推移,后来的自己从事过不同行业的不同工作直至退休。如今对过往的回忆不自觉地变得多了起来,或许自己已慢慢进入老年,除了回忆还是回忆,仅此。

白话:聊一聊那个时期所接触的“外贸”工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