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4年6月的一天……

标签:
杂谈 |
保持一颗年轻的心,儿童节就会永远属于你。童心永远!
1974年6月的一天……
穿这条半截花裙的机会终于来了。那天天气不错,刚巧我爸妈的一位大学同学李叔叔来本市出差,并且还带来了照相机。在当时人们的观念上照相机是属于比较高档的物品。
李叔叔来本市出差,除了看望已有多年没有见面的老同学外,顺便拍摄一些反映本市城市风貌的相片带回去。可当时本地除了灵桥这一标志性的建筑物外并没有什么像样的高楼大厦及可供市民引以为傲的建筑。远到而来的客人除了上中山公园玩外,东门口当属本市的繁华之地。
或许你到现在还会记得,或许你有点知道,或许你已淡忘,或许你根本就没听说过。若干年以前,在昔日的本市东门口(也就是现在的天一广场这个位置)不远的地方有一条相对幽静的被叫作“沙帽巷”的小街,我们家就坐落在那里。也许现在上了年纪的人对当时的人民电影院还会有一点印象吧,现在的百花院都就是它的前世今生,但它并不是建在位于今日江厦桥北堍的原址上。
因当时没有什么娱乐活动,记得当时爸妈就邀请李叔叔到人民电影院看电影。那时究竟看了什么影片我早就记不得了,或着说压根儿就没有一点印象。在我的记忆碎片中只留着这样的场景,等电影散了场,我嚷着要拍照片。
另外,在当时的人民电影斜对面,也就是现在的交邮大楼前的这一位置上有一个公交车总站,那里有许多辆公交车进进出出或在里面停靠,因我爸妈与他们的同学李叔叔都是毕业于西北某大学汽车系的,所以对各种车辆比较关注,恰好大家看到车站里有几辆公交车正停靠在那儿,李叔叔顺势叫我母亲与我一起站在一辆公共汽车前留影,如今这种早已被淘汰的底盘系解放牌加长型铰链式公交车再也难觅其踪影,可在那个年代这种公交车是老百姓不可或缺的重要出行代步工具,可见担当的作用有多大呵。
那个时代,彩色照片属凤毛麟角,更不用说数码相机了。李叔叔的那个相机是用于拍摄120黑白照片且需要冲印的上海产的“海瓯”牌相机。两天后李叔叔在本市的行程结束,而我一直惦记着相片的事,因为照像对于当时的我还是比较有吸引力的,所以盼着李叔叔能将照片早日寄来。终于在1个月后,李叔叔给我爸妈写来了一封信同时寄来了相片。
到现在已整整过去了38个年头,因搬家等主客观原因,其他的照片已找不见了,只有那张我与妈妈在1974年6月的合照还在。今非昔比,当时的小女孩如今已近半百之年,我凝视着那张发黄的照片,在感叹岁月变迁的同时,也深深地体验到了城市面貌之日新月异。再来看那张像片,画面上不远处隐隐约约可见的人民电影院以及公交车站,还有那作为相片衬映背景的那辆公交车永远被定格在镜头里,如今的城市早已没了当年的影子。
昔日痕迹荡然无存,呈现在眼前的是齐刷刷地一派现代化景象。
——谨以此文献给逝去的“六一”,当下的“六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