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故园离歌》---鹭岛书评之《木棉·离歌》

标签:
转载 |
分类: 视读笔记 |
![[转载]《故园离歌》---鹭岛书评之《木棉·离歌》 [转载]《故园离歌》---鹭岛书评之《木棉·离歌》](//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故园离歌
西流
然而熟知厦门历史的人也知道,鼓浪屿并非一开始即是如此,繁盛时,可谓风华绝代,风情万种。梅贻琦执掌清华大学时,说过一句名言,大学者,非高楼大厦之谓也,大师之谓也。说鼓浪屿雅致大气,也并非因为鼓浪屿上的那些红顶别墅,而是曾经生活在鼓浪屿上的人。这些人因缘际会,大多留学海外或接受过教会教育,虽不敢说学贯东西,但至少知书达礼。由于受基督教的影响,又懂得谦卑和感恩。《木棉·离歌》里写的多是这种人,不论是喜好音乐、诗词的爷爷,还是喜画海上落日的沈夫人。从他们身上让我们不由追怀那个时代。
只是好时光总不长久,这段历史稍纵即逝,留在老鼓浪屿人记忆中的,除了“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的伤感,还有伴随着狂风暴雨留下的伤痛。但是这一切都没有商业大潮来得彻底,时代大手没有擦洗干净的,都被金钱洗得焕然一新,宛然新造。在《木棉·离歌》中,在木棉岛住了一辈子的沈夫人虽然留恋,仍被迫搬出了木棉岛。而已经长大了的薇薇一家,也因为爷爷的健康,决定卖掉木棉岛的老屋,搬到对面的海门市。华美学院的旧楼将被迫让位给水葫芦式不断扩张的商业街,整个木棉岛显出一副欣欣向荣的景象。
但是为什么秋沅的书中凝结着一股化不开的愁绪?
从形式上看《木棉·离歌》是《木棉·流年》的姊妹篇,但从内容上讲,它是后者的延续,二者合在一起才是一个完整的篇章。《木棉·流年》写的是木棉岛的前身,《木棉·离歌》写的是后世,中间隔着一个鹭江宽的历史断层。在《木棉·流年》里,阿宁还像是个永远也长不大的孩子,在《木棉·离歌》中,薇薇却眼看着一天天长大。长大了就回不去了,就像木棉岛,也回不去了。
真不知今天的游客来鼓浪屿是看什么,看美丽的风景,异国情调的老别墅,还是追怀那个曾经风雅的时代?但是我知道秋沅的野心,她是想用文字的方式,为故园作传,写出它的精血和灵魂,写出她对一种风骨和精神的追怀。秋沅用离歌为小说命名,其意也许正在于此,她是要为心中的故乡写一首离别曲。
那些真正想了解鼓浪屿的人真应该都读读秋沅的书。
抛开木棉岛不说,我总惊叹于秋沅的文笔,都说秋沅写的是儿童文学,我总不肯承认,或者是因为她与我印象中一般的儿童文学作者差异太大。她不迁就,不做作,不模仿孩子的假声,她坦坦荡荡地写自己的所思所想,所以她的读者绝对不只限于儿童或青少年,成年人读后仍会产生共鸣。但是她又算是儿童文学,因为她是在用一颗童心创作,她的眼睛仿佛没有沾染过尘世尘埃的儿童的眼睛,那么清澈,那么干净。只是世道太悲哀了,当大人告诉她有时真话也不可以说时,她也难免会产生类似这样的疑问:
“那么什么真话可以说,什么真话不可以说呢?”
作者:李秋沅
出版: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
时间:2014年7月
定价:18.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