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刊于《厦门文学》2012年第11期)
(2012-12-03 18:46:48)
标签:
莫言诺贝尔文学奖文化 |
分类: 越来越散 |
十月十一日夜,我还在桂林,突然接到肖菁的短信:“莫言真拿奖了!”
我知道她指的是诺贝尔文学奖。在此之前不久,我在微博上看到,大多数国人还是不相信莫言能获奖的,肖菁或许一样,所以用了个“真”字。
我回:“中国人既舒了口气,又积了口气。”
肖菁:“有意思,何解?”
我回:“舒气是总算中国本土作家获奖了,积气是很多人认为莫言不配。”
我这样说是有一定依据的。中国人长久以来,不知何故,有一种难以割舍的诺奖情结,这种情结因中国人屡不获奖而愈加浓烈,所以每年评奖,国人都要沸沸扬扬热闹一番,或愤慨,或反思,或因自卑而自傲,转而把怒气撒到诺奖本身,不是把诺奖说得一文不值,就是把诺奖单纯跟政治挂起钩来。
莫言获奖,确实可以除掉国人心中长久积郁的这口闷气,也会使国人的心态更健康些,以后看待问题想必会更加平和、理性,至少以后再非难、不屑诺奖的人会少很多。但是为什么偏偏是莫言获奖?
因为是第一人,所以其分量自然更重,而且可以想象,在接下来的多年里,国人再获诺奖的可能性极小,所以对谁获诺奖自然格外重视。认为莫言不配者,或者从文学,或者从政治,总之角度不一。
关于政治,我无能评价,不过国人不是一直就反感诺奖跟政治挂钩吗?从文学上来看,莫言的文学成绩是有目共睹的,从本届被推荐参评的几个中国作家来看,除了北岛,还有比莫言更合适代表一个国家文学成绩的吗?
我这句话其实也有问题,诺奖归根到底是发给个人的,肯定的也是个人的文学成就,而非一个国家。但是国人总是将个人和国家混为一谈,任何私人的事,动辄就上升到国家、民族的层面。但这样想也不是完全没有道理,一个整体文学落后的国家,一个将文学贬值到无以附加的地步的国家,很难想象,在这样的土壤里,能培养出伟大的作家。
我还是情愿将莫言获奖当做一个符号,当做诺奖对中国本土作家的友好接纳,当做中国文学开始真正融入世界的一个信号。从这个角度,是谁获奖都不重要,只要他是中国人。
而且获奖也并不能真正改变什么,莫言不会因为获奖作品就突然变得更好,国人也不会因为莫言获奖文学素养就大幅度提高,中国文学也不会因为莫言获奖就换个面目——如果文学环境不变化的话。甚至我相信,一时掀起的“莫言热”也会很快过去,迅速售罄的莫言著作也并不一定全部会被阅读。莫言此次获奖,最有可能给中国文学带来的影响应是,促使国人重新审视文学的价值和在生活中应有的地位。我希望的是,借此契机,赋予中国文学更有尊严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