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再次吁请自行车路权

(2012-05-10 11:02:34)
标签:

自行车

路权

厦门

杂谈

分类: 越来越散

      再次吁请自行车路权

 

关于自行车路权,呼吁的文章已经不少,人大、政协提案也屡见提及,可惜从未真正引起重视,甚至有愈演愈烈之势。本不想再提,奈何政府有时又作出虚心求教的样子,让人不忍心不配合它一下,演好这场戏。

道理其实很简单,说来说去,不过是自行车环保、健康,又可解决交通拥堵问题。特别是最后一点,对于政府来说应该是有吸引力的。但是政府虽然想解决交通拥堵问题,思路却从不放在改变交通工具上,而是一心想扩路,似乎只有扩路才是唯一的办法。这个思路应该说并无大错,既然拥堵,就说明路不够用,既然路不够用,就修、就扩呗,可惜他们没有认识到中国的现状是,修路的速度远远赶不上汽车增长的速度,也就是说路车矛盾会随着修路而越来越严重。光说没用,需要数据来说话,以下是近几年来修路和车辆增加的情况:

 

公路

机动车

里程(万公里)

增幅(%)    

保有量(万辆)

增幅(%)

2007

358.37

3.67

15977.8

10.02

2008

373.02

4.09

16988.8

6.32

2009

386.08

3.5

18658

9.8

2010

400.82

3.8

20706

10.98

从数据可知,机动车的增幅远远要大于公路的增幅,这意味着,如果只靠修路,交通拥堵的问题永远难以解决,而且会越来越严重。

如果认为数据过于抽象,不大容易理解,那么我们可以举一个具体的城市来说明,比如深圳,2005年底深圳市的汽车保有量还为77.08万辆,20109月已达163.55万辆,5年间增长了112.18%。特别是2009年以来,每天登记上牌车辆约800-900辆,呈加速增长趋势。加上外地驻深和每日入境、过境车辆(约30万辆),目前在深圳道路行驶的汽车总量已超过190万辆。以190万辆汽车, 6000公里道路总长计算,深圳道路车辆密度已经突破300/公里,超过了国际上270/公里的警戒值。若按每条道路双向两车道、每辆车占用6米长的空间计算,深圳所有汽车都开上道路,全市道路将被占满,车辆将寸步难行。以如此多的车辆,即便是再修路扩路,恐怕也难以满足其出行的需求,更何况在城市里修路、扩路也并不那么容易。

最糟糕的是,为了扩路,很多城市都以侵占自行车道、人行道、绿化带为代价,结果是不仅交通拥堵问题没有解决,自行车道、人行道、绿化带却没有了。城市的大路只剩下了密密麻麻拥堵的汽车。

难道只有汽车才有上路的权利,自行车、行人都没有上路的权利?或者换句话说,只有富人(你也可以说买车的不一定都是富人,但肯定不是买不起车的穷人)才有上路的权利,穷人没有上路的权利?你也许会说,穷人可以去坐公交车,是的,现在解决交通拥堵的另外一个思路就是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可是不说公共交通到底已经大力发展到了什么地步,也不说私家车不减少,公共交通工具的增加只能加剧交通拥堵,只说是不是有了公共交通工具,我们就没有了骑自行车出行的权利?

权利肯定是有的,我猜想这一点还不至于有人蠢到要否认,但是没有了自行车道,就等于剥夺了你骑自行车出行的权利。因为,没有了自行车道,如果你还想骑车,就只能冒着被汽车撞的危险借用汽车道(可怜见的,本是自己的道,被汽车抢了,反倒要回头向汽车借,而且风险是那么高!)。而且,自行车借用汽车道,也阻碍了汽车流畅通行,与违背了扩路的本意,真是何苦来哉!

如果怕死,就不要骑了。不骑的结果呢,一、挤公交车,使本已拥挤的公交车更加拥挤,使本不想买私家车的人因为挤公交车太不舒服而改变主意买私家车;二、改买私家车。不管怎样,其结果都是私家车的增加,政府的本意是通过侵占自行车道扩路解决交通拥堵问题,其结果反而是增加了私家车的数量,使做出的这一点点努力抵消为无,甚至为负。更糟糕的是,本来环保的被逼着不环保,本来可以为解决交通拥堵做贡献的,却被迫为交通拥堵添堵。

汽车尾气污染环境这已是常识,不用多说,但很少人知道它具体的污染程度,环保部科技标准司副司长刘志全在2010中国汽车产业国际发展论坛上指出,目前全国约1/5的城市大气污染严重,113个重点城市中1/3以上空气质量达不到国家Ⅱ级标准,机动车排放成为部分大中城市大气污染和能源消耗的主要来源。仍以深圳为例,深圳建立特区短短30年,灰霾天气从80年代初的一年不足10天,到2009年一年竟达300天,造成灰霾天气的主要原因就是大量排放的汽车尾气。

目前增加的汽车以私家车为主,截止去年6月底,我国现有的2.17亿辆机动车中,私家车即占7206万辆,约占机动车总数的33.2%。去年上半年,全国新增机动车1005万辆,其中汽车保有量增加760万辆。目前全国有11个城市汽车保有量过百万,北京市汽车拥有辆达到464多万辆,60%以上的家庭都拥有汽车。这点很容易理解,刚刚脱离贫困走向小康的中国人,为了改善自己的生活,多么渴望拥有一辆属于自己的私家车,但是过多的汽车,不仅给城市交通带来巨大困扰,也严重污染了城市环境。如何进行理性地引导和约束,应是政府亟需考虑的问题。

最好的办法莫过于在大力发展公共交通的同时抑制汽车的增长,在大力修路、扩路的同时保障环保、便捷交通工具的路权。这在今天也早已成为一种共识。只是这么简单的道理,施政者为何总是难以理解呢?想不通。

具体到厦门,虽然交通拥堵的问题不如一些大中城市严重,但已露端倪。近年来,为了解决交通拥堵问题,厦门市政府做了大量的工作,比如修成功大道、环岛干道、建高架桥、BRT,出岛通道也在几年内增加到五个,且仍有一些在建设之中。但这些措施只能在一定时期起到缓解的作用,如果不能根本解决车路矛盾,不及时改变人们的出行理念,不积极发展公共交通,但当道路失去可改造的空间时,交通拥堵问题必然会越来越严重。到那时再去改变,为时或者已经稍晚。而且作为一个风光旅游城市,厦门的自行车道也基本上被侵占殆尽。这是让人十分遗憾的。以我的骑行经验,岛内除了环岛路,基本上都没有了自行车道。路上遇到的骑车人基本上都是在借用汽车道,因为没有专用车道,不少骑车人甚至逆行,十分危险。骑行的人中除了部分用来代步的,更多是穿着骑行装、戴着安全帽、骑着山地或公路车的骑行运动爱好者。但是这些骑行运动爱好者也只能在汽车之间穿来穿去。

厦门不大,陆地面积只有1565.09平方公里,主体城区厦门岛更是只有128.14平方公里(南北长13.7公里,东西宽12.5公里),我曾绕岛骑行一周,速度不快,加上休息时间,也不过才花了四个小时,可见厦门岛之小。厦门风光秀丽,生活节奏不快,很适合骑自行车。厦门完全可以借鉴鼓浪屿“无车岛”的经验(其实已名不副实,观光电瓶车上岛在我看来是一大败笔),把厦门岛打造成一个“自行车观光岛”,不仅健康、环保,同时也增加了厦门的特色和魅力。以公共交通工具为主,自行车为辅,这或许才是厦门,至少是厦门岛应该努力的方向。

会不会有人笑我痴人说梦!

 

                                         201251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