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杨先生的“傻”

(2010-05-30 13:33:39)
标签:

杨景尧

文教基金会

杂谈

分类: 越来越散

乡贤杨景尧先生,今年已八十七岁高龄。一九二三年出生,一九四七年考取某空军任文书,一九四八年十一月奉命移防台湾,就此离开大陆,直到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两岸关系松动之后,才重回大陆定居。一九九五年在家乡河南长葛创办杨景尧文教基金会,截止目前,已为家乡文教事业投入资金数千万,真可谓“尽馈膏火助寒窗”。

我受过杨先生的资助,二人又比较投缘,所以相对其它学子来讲,接触算是多的,但真正认识杨先生,还应算是读了他的自传之后。杨先生自传中,让我感触最深的,也是让我悚然而惊的,莫过于他的“傻”。按我的想法,一个任了十多年军职,且处处受人尊敬的人,怎么会傻到这种程度?真有点匪夷所思。

先生究竟是如何傻的呢?有几件事为证。

一是先生和别人合伙开冰果店。一九六二年初,先生脱离军职,开始自谋生活。三月即接到三位同乡的邀请,合伙投资开冰果店,每人出资7500元。不料等冰果店开业之后,好景不长,霍乱盛行,生意一落千丈。两位股东见状,即以家庭困难为由,恳请先生接收其股份。先生禁不住其哀求,原价接收。后先生欲离开屏东他往,想把自己所持的三份股权贱价转让给实际开店人老宋,老宋不收,既不肯算账,又不肯分钱,先生最后只得黯然撒手而去,等于冰果店股份全数送给了老宋。

二是借巨款给秦某做走私生意。六十年代初两万元新台币应算巨款了吧。还是要求先生接收冰果店股份的那位秦先生,因为冰果店生意不好,把股份原价转让给先生之后,又提出向先生借两万元钱,去菲律宾做走私生意,自谓可以一本万利,借款一个月后准还。先生经不住其苦苦哀求,只好将享受政府特惠优息的保命钱退役保险金悉数取出借给他,不料不仅归还日期一拖再拖,终于连人都了搬家,面都见不到了。先生因此几乎绝望自杀。

三是贱价卖房为张某凑股份钱。一九六六年,先生和马、何二位先生合伙成立西南戏院,一开始生意尚好,后因中央电台增加了一个文艺电视频道,生意一落千丈,股东马某于是提出贱价出让股权。在影院放映电影的张某提出意欲购买,交了订金、签订合同后又无钱支付,于是向先生求援,先生无奈只得贱价卖掉影院的临街门面房为其救急。而一来一去,张某稳赚数十万,先生则稳赔数十万矣。

先生这些难道不叫傻吗?更不用说先生还在军中时,为帮助一个同乡,买下其羊群,因无人看养,自己还当了一个月的羊倌,最终又低价将羊群贱卖这样的事了。说得好听点,先生这叫心地善良、为人厚道,(但是否也忒厚道了一点?)说得难听一点,就叫傻。

但这些还不算最傻的,因为这些毕竟还可理解。下面这件事,真是让人理解都难以理解了。

还是在先生开办西南戏院时,一次先生在戏院遇到一陌生人,陌生人张口向先生借100元钱,先生虽然不认识他,但仍然借给了他,三日后陌生人信守承诺归还;不久,其又向先生借500元钱,十日后准时归还;先生此时已有察觉,知此人不久后必定会再次向先生借钱,且借的数额会更大。果不其然,不久其再一次向先生借钱,这次是1000元,但先生二话不说,仍借给了他。果然,陌生人从此再未露面。

明知会被骗仍然肯借钱给别人,真不知先生心里是怎么想的,这不是傻又是什么呢?可是后面还有更精彩的,时过一年,先生出外办事,突然在一个小巷里遇到这个人,先生远远看到他,而他尚未看到先生,先生大吃一惊,心说不好,立刻躲进路旁米店,等那人过去了,才敢出来。而目的不过是避免那人尴尬而已。

这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心理?我几乎弄不明白了,因为在我的意识里,从来没有人教过我这个,我也从来没有遇到过这种事。虽然说《圣经》里有“别人打你的左脸,把右脸也伸过去给他打”这样的混账话,可是也有“以眼还眼,以牙还牙”这样不主张无原则宽容的硬气话。即便在我们传统的儒家文化里,孔夫子不也讲过“以德抱怨,何以报德”这样的明白话吗?杨先生何以会做出这样的举动,其心理基础究竟何在?

直到我读到台湾作家萧丽红《千江有水千江月》,才知道杨先生这样的事情并不是个例。该书第54页(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版)写贞观陪外公巡鱼,突然看到阿启伯正拿着菜刀在偷摘他们的菜瓜。

 

“摘瓜的人,并未发觉他们,因为祖孙两个都闪到门背后。贞观当时是真愣住了,因为在那种情况下,是前进呢?抑是后退?她不能很快作选择——

然而这种迟疑也只有几秒钟,她一下就被外公拉到门后,正是屏息静气时,老人家又带了她拐出小巷口,走到前街来。

贞观人到了大路上,心下才逐渐明白:外公躲那人的心,竟比那摘瓜的人所做的遮遮掩掩更甚!

贞观自以为懂得了外公包容的心意:他怕阿启伯当下撞见自己的那种难堪。”

 

杨先生何尝不是如此!只是外公对阿启伯那样做还更容易理解一点,毕竟是熟头熟脸的邻居,而杨先生对那个连名字都不知的陌生人呢?外公是可怜阿启伯家穷,杨先生何尝不是因推断那人定是个穷困的退伍军人而惺惺相惜呢!

可惜这种品质到大陆后让杨先生饱受苦头,邀请先生合伙做生意的地方政府,最后往往变成了吞掉先生冰果店股份的老宋;先生要办学、要成立文教基金会,本来简单的事在先生这里往往也变得困难起来,最后往往需要先生贱卖自己的门面房为政府撑门面;就连村里,卖给先生用于建基金会的地价也要远远高于卖给别人的。

先生真变成了一只人人都想雁过拔毛的大雁。

由此可见,在我们这里,想理解先生的这种“傻”该是如何之难呀!

 

                                                 201053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