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重游记
(2010-05-08 09:40:05)
标签:
山重游记旅游 |
分类: 东张西望 |
按:今年3月13日,读书会活动,一帮文友冒雾走山重。山重村,多年前去过,不过跟这次乘车去不同,上次是从灌口徒步爬山进山重的。对于我来说,徒步自然比坐车有意思多了,所以在路上对当年爬山进山重念念不已。但是当年去山重都玩了什么,见了什么,却记忆不清了。只觉这次所见,都是新的,仿佛我从来没到过山重一样。不过有一点可以明确,上次来,看到了梨花,而这次,梨花、桃花、油菜花,什么都没看到,到油菜地里一看,油菜都已拦腰收割掉了。真是遗憾。
今天,找资料,无意中看到当年游完后写的流水账式游记,重读一遍,才发现,原来这次见到的昭灵宫、文昌塔,其实上次都看过。可惜,我真的一点都记不起来了。那次去,是2004年2月,我到厦门也就两年多的时间,对厦门、对闽南文化还缺乏基本的认识,所以看什么都只看一个皮毛,认识肤浅得很。不过,遗憾的是,今天基本上还是如此,尽管也买过几本关于闽南文化方面的书“恶补”过一阵。
现在将那次写的游记附录于下,以备忘。
山重游记
□西流
爬山的路据说就是古道,也就是古时山里人走的道(并非官道)。古道开在杂树和草丛中间,窄窄的一条。如果不是铺了一排细碎的石块,我是很难相信它是一条古道的,我会认为它只不过是一条众人踩踏出来的捷径。然而据RACK介绍,山重村的人以前就是靠这条路挑着100多斤的东西到灌口卖的。说着就有两个中年妇女笑着从我们身边过去了,她们很好奇地看着我们,然而步子很从容。这让我们那些感到苦不堪言的同伴有点羞愧了。一个强说,如果我在这条路上走到七十岁,我也能像她们那样!说得倒也是事实。
山路的两侧是贴得紧密地草和低矮的灌木。山路扭扭曲曲的看不到尽头。草挡住了我们的视线,极目所望也就是小小的一片天空和眼前的一段扭扭的小路。只有在转弯的时候才能透过树干看到远处的一抹浅山。
快到了!领队总是这样鼓励那些颇为泄气的同伴。我们终于在一个他认为是世外桃源的地方休息了。这倒真是一个不错的所在,平坦的草地,稀疏的果木。我们躺在绿荫里感受着一阵阵劫难之余的幸福。
我们还在海拔300多米,要到海拔500多米还有一段距离。于是再上,再看眼前的不变的小路和路旁单调的青草和灌木。连我们的步伐也开始单调起来。然而,终于,在我们又休息了一次之后,我们的领队说,快到了,再有十分钟就到了!
有人愤愤地不满了,你刚才就说再有十分钟就到了,现在又是十分钟!然而这次是真的到了。果然就似乎听到了人声,认真地听了,林子外却是细细地几声鸟叫。再走,大家似乎又听到了人声,就开始大声地喊。终于似乎远方有回应了。
我们的眼前突然一片开阔,一座小庙屹立眼前。说是屹立真是高看它了,因为它实在不过是一个小庙而已。小庙的旁边是一个凉亭,另一边却是个水池,水池里没水,只有上面的一个石雕的龙嘴里流出一丝细流。用细流洗了手、脸,再看那庙,却是“安泰宫”,宫中正立“福德正神”牌位,却没有塑像。只是不知这福德正神是个什么样的神,以前似乎从来也没有听说过。对闽南文化研究不深,不知是不是闽南特有的保护神。看看庙前香火,似乎尚颇为兴盛。看看旁边墙上“安泰宫修建碑记”,知是重修,有理事会者,又有民间捐款,只是民间的捐款已经到了杏林、后溪和灌口,而后厝也颇多,只是不知这后厝位于何处。此庙位于厦门和长泰交界处,也不知属于哪个地方的地界。但是从那么多的厦门人热心捐款来看,似乎应当属于厦门地界。
出了庙门,看到庙门上有副对联,上联为“云为峰兮烟为色”,下联为“川有渭兮山有华”。上联好解,也颇有气魄,只是下联,如果真是讲河有渭河山有华山的话,则似乎与当前的意境并不贴切。不知此联为何人所作,如果真是本地人所作,则我猜模仿的成份也太浓了一点,以至于不能够切合实际。想来这种对联也不过是一种套套而已。
正在休息,就突然看到山上冲下来一人,相对惊愕,问了才知,一组正是在山顶,他们要下来打水。而所打的水正是那可怜的涓涓细流。我们就沿着他们的指点向山顶进发。一路上不断与山上的人相撞,也就不断惊愕。待上到山顶,才发现他们的帐篷尚未收拾,而在帐篷的旁边是一片狼藉的鸭骨。
后来得知他们在山顶吃灌口盐水鸭而未喝酒,这让我们不由为他们遗憾,在野外大口吃肉怎么能不大口喝酒呢!又,听说他们吃肉时还要戴上手套,则又不够粗犷了。大丈夫当尽乐则须尽乐,何必拘泥一切呢!
所以我对那些随意席地卧倒的同学很有好感。人世间自是如此,随物赋形,随遇而安,此乃得天地之精华。在山上休息片刻,整理完东西开始下山。
上山的路和下山的路不是同一条路。这是哪个先哲讲过的话。于是走另一条路去山重村。又是小路,此时却是下山,明显地就快了许多。然而终于我还是又跑到前面去了。出了草丛,却又是另一方风景。右边是满山野的梨花,左边却是宽阔的山谷。谷底有细细的河流。古人云,清水濯我缨,浊水濯我足。那么我真想先用清水濯缨,再用濯过缨的浊水濯足。然而几个女同学却坚决地反对了。他们的理由是不能污染。那么难道山里人还真的在喝这溪里的水吗?
先到一个村子补充了点水,然后打马扬鞭向山重村出发。打马过去,扬起漫天灰尘,就又人捂着咳嗽着往村民家的小巷子里跑。村间又有一房子,只有一堵石头垒就的墙,墙的两边两个山脊,正中一门。墙体颇大,却只此一堵,让我百看不得其解。看其临近房屋,却不一样,似乎更显普通。
未到山重,却见一石塔。石头层层垒就,石塔顶端是一树立牌位(看不清,估计是)。不知为何物,问闽南的同学,也似不知,有说是石坟的,又有说为石塔的,不一而足,却全是想象。这倒真是一个奇怪的物事。我想,如果真是坟的话,则这家必定是很有钱的人家,否则为何方圆数里,只见此一座呢?如果是石塔,又是什么样的宗教呢?看不明白。再往前走,却又是一庙,门牌大书“昭灵宫”,比起“安泰宫”却明显壮观得多。宫门下联却有弘扬“彰帝”的话,却也不知彰帝为谁?进宫门,正供“保生大帝”位,从名字来看,应该是求平安的。旁边又有两小神的牌位,大概也是保护家庭和睦或者财产的吧。想听听看庙的老先生的讲解,可惜他说的是土话,听不懂,也就作罢。
赶到山重村,正是午后,太阳很毒,看看身上,脖子明显地红了,像煮过了的虾。在一个小饭店坐定,慢慢地品茶,却品出一丝难得的舒适和惬意。
吃饭,下山,余无可记,只是坐在车里,感到眼皮发重,悃悃而已。
附记:山重村,除了那条古道,似乎便只有我们回去的那条土路了。土路似乎是新修,车子驰过,黄土飞扬,且扭扭曲曲,弯度极大。这样的好处是坡度不会太大,然而同时也增加了行车的危险性。更重要的是,这样势必增加步行者的路程。所以我猜这条路主要是用来通车的,步行的人恐怕不多。相对于它,山间古道似乎真是一个捷径。除了这两条路,我似乎看不出还有其它的路可以通往山下。那么山重的交通是真正的不很方便了——因为,我们坐车下山也花了一个小时左右。这样的结果势必对他们的经济发展有大的影响。从我在村子里的观察来看,它虽然还不能说上很穷(的确已经很不错了,我去过一些比这个村子还要穷和偏僻的山村),因为他们不仅有电视、电冰箱,似乎还有电话机。有那么多的摩托车呼啸来去,还有中巴车定时开发——虽然,自然很破旧。我现在无法想象他们的经济收入来源。靠农业吗?果林吗?(请注意山边的梨树)还是其它副业。我看到的外乡人似乎都在讲方言,所以我就打消了调查的念头。在饭店里那些主人们似乎也很忙。我唯一的机会是问两个小孩子,我以为他们很好接触,谁知道我刚一开口说话,就把她们吓跑了,她们相顾莞尔,羞态可掬,但是的确没有回答我的问题。但是我分明注意到了他们的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我不知道山重是什么时间吸引了闲暇的城里人的,也不知道他们到底是靠什么把城里人吸引过来的——难道仅仅是那条古道,那么那些开车的人来看什么?但是显然已经有很多人来了,不管是像我们这些步行者,还是那些动不动就绝尘而去的代步者。那么他们完全可以利用这个机会发展他们的旅游业,至少借这些旅游者来赚点钱。但是怎么赚呢?我想,首先就是要让山重真正有点吸引力,比如说发掘历史,发掘旅游资源(对我吸引力最大的是那个石头垒就的石塔,是石塔吗?我不知道);其次,再造声势,做广告。广告有两种,一种是报纸、电视上的广告,我谓之“死广告”;另有一种,是靠旅游者的吹捧、宣传做的广告,我谓之“活广告”。前一种死广告我想应该是当地政府的事情,希望当地政府能够注意。后一种广告我认为比第一种更有效果,这就需要它能真正发掘出它的旅游优势,更要注意避免一些旅游景点过分造假、任意宰客的弊病。否则活广告也可能变成“死广告”——让它死的广告。最后就是当地的民众如何迅速地注意到这个信息,变被动为主动。从昨天地经验,我发现当地地民众虽然对我们的到来有点好奇,但也非十分好奇,这意味着:一,当地旅游业尚起步。二,很明显我们不是第一批来的人。但是他们也仅仅停留在了这个层面上,他们似乎没有很好地利用这个信息,比如说,商店里卖的东西仍旧是准备卖给村里人的东西,品种上不能根据旅游者的需要而使品种更加丰富。矿泉水只有那种八毛钱的不知名的矿泉水,他为什么就不能想到专门进点用来卖给旅游者的更好的也更出名的矿泉水呢?毕竟,这时他的顾客已经不再仅仅是村民了。还有那些村民们,为什么都只会坐在那里聊天呢?为什么不赶快改建一个专卖大碗茶的休闲地呢?既可给大家乘凉休息,又可以赚点茶钱,还可以供大家补充点凉开水。我想对于旅游者,这样的店肯定是有市场的。再比如,那些饭店,为什么在这样的情况下尚准备不足呢?连青菜都凑不够三盘,他们没有想过卖给更多的顾客吗?(不过昨天,似乎也只有我们一帮子顾客),但是他们没有想过如何利用旅游者来扩大他们的生意吗?我不知道,我希望他们不会出现思维上的懒惰,也不要出现思维上的滞后。
这是一个相对落后的山村,但是现在明显它存在一个机遇,如何抓住——而不是错过——这个机遇,是它当前最大的问题。我这辈子恐怕很难再去山重了,但是我希望能从别人的嘴里听到我希望的变化。
参谋提供资料:石塔为宋代佛塔,距今近800年历史。塔共6层,通高8.45米,其中底层直径14米,高1.3米,塔顶端是一八面体石柱,塔尖覆盖二片石块,全部由大小不一的河卵石垒砌而成。塔顶石柱形如笔尖,所以此塔又名“文昌塔”。
福德正神就是土地公!!你只要看看春节前夕,到处贩卖的贴纸就能找到土地公的神像!上有一对联:上联:白发知公老;下联:黄金赐福人;横批:福德正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