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读西游札记之四:岂能处处有出处
(2010-04-15 22:11:15)
标签:
西游记文化 |
分类: 夜读西游 |
王希杰《读<西游记>漫语》(见老庵选编《西游故事》1999年1月版第82-84页)第一节“孙悟空和耶律楚材”,讲到《西游记》第八十三回“心猿识得丹头姹女还归本性”,孙悟空进陷空山无底洞救师父,洞大窟多,左右寻找不着,突然见到两个供奉的牌位,知道这老鼠精地涌夫人原是托塔天王李靖的女儿,哪咤三太子的妹妹,不由喜出望外,忙写了状纸,赶赴南天门到玉帝面前告了二人的御状,大意是责怪二人“闺门不紧,走出亲女,在下方陷空山无底洞变化妖邪,迷害人命无数”,今日且迷害到我师父唐三藏头上来了,这还了得。一开始李天王自然不肯承认,命手下将这诬告的猴头捆了。后经哪咤提醒,方记起这老鼠精原来乃其义女,忙“放下宝塔”,亲自要来给悟空解绑。不料悟空这时得了便宜卖起乖来,撒泼不肯让他解,直说“那个敢解我!要便连绳儿抬去见驾,老孙的官事才赢。”“慌得天王手软,太子无言,众家将委委而退。”
师父还在妖精手里,悟空倒还有心思玩这个把戏,的确看了让人不由失笑。然而这等细节正是小说的高明处。一则可看出悟空的猴性,二则由此使小说情节前后得到了照应。《西游记》中纵容属下下界为妖祸害人间的神仙并不少,但没见悟空有跑到玉帝面前告御状的,这次可谓是大姑娘坐轿头一遭。联想到一开始悟空见到供牌高兴的样子,不难想到悟空这是要趁机报复两次带领天兵天将围剿他的李天王父子。悟空心里可能得意着呢,哼哼,你总算有把柄落到俺老孙手里了吧!所以,这时李天王要给他松绑,他就耍赖着不肯,也是故意要给李天王难堪的意思。所以后来,必须由李天王央了太白金星,给足了悟空面子,悟空才肯让解开,但前提是“还教他自己来解”,而李天王也只好向前解了。
可以想象此时悟空的心里是何等地满足。
这本只是一个虽然精彩,但也并无多大意外的小细节,但王希杰先生竟然想到了《元史·耶律楚材传》中的一个故事,大意是一次耶律楚材因故惹怒了元太宗窝阔台,被绑了起来,不久,窝阔台后悔了,要释放他,耶律楚材却不肯了,说自己位列公辅,怎可随便说绑就绑,说放就放,“岂宜轻易反复,如戏小儿。”大臣皆惊,窝阔台也很尴尬,说我虽然贵为皇帝,但也不可能不犯错吧?能让皇帝说出这样的话,也真够他狠的。
但看下文,耶律楚材之所以这样大胆,实际是要趁机发表自己的政治见解(“陈时务十策”)。跟悟空的故事尽管略有相似,但毕竟有质的不同。然而王希杰却从此看出,吴承恩创作悟空撒泼这一段,很有可能是受耶律楚材故事的影响,甚至就是从此演化出来的。
我只能说这个假设也过于大胆了。尽管耶律楚材的故事有可能在元代就流传开去,尽管《元史》是明初编纂的,吴承恩也有可能读过,但我仍然认为据此就认为吴承恩创作时以此为本,还是过于天真了。归根到底,是不懂得创作的规律。
一个小说,如此之多的细节,如果处处皆有本,或者处处皆要有本,则不知小说该如何创作。恐怕即便创作出来,也干涩、僵硬得让人不忍心读吧。如果吴承恩也这样来创作,估计也就不会有《西游记》如此鲜活的人物形象和语言了。
学人研究小说,最容易犯的一个错误就是,在哪里见到一个类似的情节,只要有一点可能,就认为作者可能有所本。如果说大的故事情节,还有可能,如果是小细节,则只能说其根本不懂文学创作了。而不懂文学创作就来研究文学,最终也仍然是陷入“南辕北辙”的泥淖。这个前文已经讲过。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