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兴》
(2009-04-30 22:54:28)
标签:
文化 |
分类: 视读笔记 |
2009年4月30日
读《小团圆》。进度甚缓,读了这么多天,才拉拉杂杂读了十几页。说起《小团圆》,想起到上海第一天,从虹桥机场下飞机,按计划本欲坐车直奔浦东机场跟朋友会合,不料车费却要30元,而当时正有一辆去静安寺的班车,车费仅需4元,于是就跟朋友约定,他下班后在某处见面。于是坐这班车直奔静安寺。静安寺在南京西路,不远处就是常德路,记得张爱玲故居在常德路,但一时忘了是几号,于是站在南京西路和常德路交叉口拦住一个行人,问可知张爱玲故居怎么走?结果那人随手往身边一指,说,那不是?一开始还以为她在敷衍,哪有这么巧的事?凑近一看,果然是,常德路195号,“爱丁顿公寓”。张爱玲当年似乎住在六楼,当然现在早已“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记得看过一篇文章,说常有好事的人敲开六楼的房门,让现在的住家不胜其扰。我看到公寓大门上贴着“私家住宅,游人免进”的字样,于是就识趣地驻足了。楼下有一个兼营咖啡和图书的“千彩书坊”,店虽小,却精致,门口做着大幅的关于《小团圆》的广告,大意是买《小团圆》,盖张爱玲故居纪念章。可惜《小团圆》我已经有了,就随便挑选了一本上海书店出的《重读张爱玲》,让书店盖了纪念章,算是一纪念。可惜后来相机丢掉了,里面拍的的照片也就都失去了。
下午《孤岛过客:鲁迅在厦门的135天》送到,22元。书的开篇即是作者在绍兴鲁迅故里的见闻,作者感叹:“这‘鲁迅祖居’实际上是一条街,堂皇阔气,与我第一次见到的鲁迅故居的景象大相径庭,与我印象中的鲁迅早年生活的世界大相径庭,甚至与鲁迅所描述的故乡大相径庭。虽不好说进了大观园,但它的气派与大观园也相差无几,说它是宰相府,应该也不过分。“恰恰我前几日刚刚从绍兴回来,也去了鲁迅故里,所以看到这一段深有同感。游览过程中,我就不时耳闻游人感叹鲁迅家的“阔绰”,虽说鲁迅祖上的确“也曾阔过”,但是这般不加解释的展览,难免会给人以错误的印象,以为鲁迅本也就这么阔。这就像成都的“杜甫草堂”,如果当年杜甫的草堂像今日这般富丽堂皇,恐怕他也写不出“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了,这实在不能不让人哑然失笑,但笑过后,心中总是涩涩的难受。
关于鲁迅在厦门的研究资料,据谢泳《鲁迅研究中的“厦门叙事难题”》一文介绍,主要有以下几种:
陈梦韶《鲁迅在厦门》(作家出版社,1954年)。
厦门大学中文系编《鲁迅在厦门资料汇编》(内部印刷,1976年)。
厦门大学中文系著《鲁迅在厦门》(福建人民出版社,1976年)。
厦门大学中文系著《鲁迅在厦门》(修订本,福建人民出版社,1978年)。
厦门大学鲁迅纪念馆编《鲁迅在厦门著作篇名印谱》(内部印刷,1978年)。
张震麟编文,翁开恩绘画《鲁迅在厦门》(连环画,江苏人民出版社,1981年)。
陈逸飞、魏景山为《鲁迅在厦门》所作的三幅油画(见《鲁迅在厦门》修订本)。
朱水涌、王烨主编《鲁迅:厦门与世界》(厦门大学出版社,2008年)。
而其中又以陈梦韶的《鲁迅在厦门》和厦大中文系编的《鲁迅在厦门资料汇编》最有价值,可惜这两本书现在都不易找到。于是房向东这本《孤岛过客》就成为了解鲁迅在厦门具体生活情况的重要著作了。而且房著书后附有“鲁迅厦门日志”,也很具有价值。
晚上去SM,在晓风书屋购贾平凹《高兴》,作家出版社2007年9月第1版,八折后23元。《高兴》截止目前所见有两个版本,其中之一即目前所买这种,有贾平凹自画插图,另一种为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年1月版,“中国当代作家·贾平凹系列”之一种,红色封皮,无插图。后一个版本在版式印刷上明显不如前个版本,所以在苏州古旧书店见到半价在卖这本书时,虽动了动心,但依然未买。《高兴》本不欲买,但犹豫良久,还是买下了,毕竟曾极度喜欢过他的作品,虽非骨灰级粉丝,但也差不多了。他的著作,特别是长篇小说,基本上买齐了,这本不买,难免有缺憾之感。可惜回到家里,上当当网再查,本九折左右的书,突然就降为六折,让人后悔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