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随便翻翻

(2009-04-13 21:28:55)
标签:

文化

分类: 视读笔记

                                       

读了这么多年书,回头看看,看得大都是国内外小说、散文,或者一些所谓的社科著作,国内的书往往截止到五四新文化运动,再往前就看不下去了。不是没有兴趣,而是看不懂。古文不是没有学过,上学时为应付考试也认真读过一些古文片断,但都不成体系。认真读完一本书的时候居少。以前没在意,不觉得这有什么,那日翻张之洞《书目答问》,看得头晕,厚厚一本书目,经史子集,竟然一本都没认真读过。作为一个中国人,真感到片刻的羞惭。

说起来,读书真有一个过程,记得上高中时,只喜欢读外国文学,觉得中国那个算啥。等到上大学,就慢慢开始对中国文学产生兴趣了,我把那段时间称之为补课,但是补得是文学的课,读的大多是古典小说,最多就再加一个《论语》、《孟子》。对古籍的认识,截止于二道贩子,比如钱穆的《中国史学名著》。钱穆书中提到的史书,陆陆续续也买过一些,但是往往买回来,翻一翻,就置架了,等着打扫灰尘。

大学时,慕名去琉璃厂逛过一回,在中国书店旧书部,看到了一匣一匣的线装书,那时穷,知道买不起,问了问价格,果然买不起,所以连摸都没敢摸一把,就怏怏地回来了。现在想想,真是后悔,至少要摸一把呀。这是读了一些书话之后的想法,特别是读过叶德辉的《书林清话》,这种感觉尤其强烈。叶书主要是讲版刻,是版本学一绕不过去的经典名著,以资料丰赡、论述翔实著称。当初读书,多有提到它,一时心痒难捺,到处寻觅,竟然久寻而不得,后于辽宁教育版“万有文库”中觅得,不顾字小文密买回。不久坊间重出上海古籍插图本,文字疏朗、天宽地阔,抚之让人不忍释手。实际上,作为一个版本学书籍,本就应该讲求版式,才可与内容相得益彰。读完该书,才可说对中国古书(主要是线装书)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叶书事无巨细,一一详解,比如书何以称册、称卷、称本、称叶、称部、称函,读完才知书还有这么多叫法。又讲各种物事之缘起,如书肆、如巾箱本、如刻书之有圈点、如刻书之分宋元体字,又分讲各朝各代刻书之况,如宋、如元、如明,等等,可谓一版本学之小百科全书。

读完该书,自然对古书之实物兴趣百倍,这也正是我所遗憾之处。读他人书话,多见对以前旧书买卖盛况之描述,可惜经历抗战、文革两次浩劫,现在线装书早已所剩不多,即便有存,也多以被目为古董,不是凡辈如你我所能染指。那时在琉璃厂问起,一匣最便宜也要一、两百块钱,现在估计早已不是那个价了。而且,实在也没必要一定买本实物在手,看看书中插图,即可过过干瘾,如果实在还不满足,那就再翻翻黄裳先生的《清代版刻一隅》。

黄裳先生是大书话家,家中所藏线装书颇丰,据其自述,早年买书颇有豪气,往往不问价,曾有过拉一板车明清版本换一本心仪的书的豪举。黄裳先生不满于坊间图录形式出版物仅仅瞩目于宋元刻本,乃出其家藏,印就此书。该书早年有齐鲁书社版本,我曾在思无邪旧书店见到过,初印仅一千册,惜当时恨其印制未精,未能收存,今复旦大学出版社重出增订本,印制精美,实在值得一阅。借该书,大致可以看出我国古代版刻精致的一角吧。

以上多所瞩目于书的形式,如果谈内容,清李慈铭的《越缦堂读书记》实值得一翻。李晚清人,从《越缦堂日记》看,其读书甚多,关于读书,辑录出来,就是这本读书记。据云,李读书颇有创见,往往短短数语,就能击中要害,且“触类旁通,剖析入微”,可惜我学识浅薄,且书中所谈之书,大多未读,所以不能发表评论,但是从读过的几则看来,实在堪当此论。该书目录就是一绝佳书目,我把该书当成了一阅读指南,按图索骥,读过原书之后再读李的评论,想必印象会更加深刻。

其实以我的浅陋,根本不配谈这几本书,但是我的意见是不求甚解,随便翻翻,再说,不是为学术计,读这些书到底有什么实际的用处,至今我还想不出来,所以只能当作一种乐趣,且,作为一个中国人,有时想想,连中国的传统文化典籍都一点不了解,实在也有点说不过去。这也算是一种无用之用吧,以此聊以解怀,一笑。

                                              2009112日夜

 

(注:该文已发于2009412日《厦门晚报》读书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海子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