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书店

标签:
杂谈 |
分类: 视读笔记 |
近几个月,连着去了好几趟,但是每次都是远远地看一眼,确认门上挂着锁,就走开了。前几天,听朋友说,书店关门了。我吃了一惊——虽然早有预感,朋友解释说:“里面都已经清空了,不是关门了是什么?”
心中微微地惆怅。
总认为厦门有个台湾书店对于爱书的厦门人来讲是个莫大的幸事。虽然——具体到我——总是逛的多,买的少。台版书的价格对大陆的读者来讲总是一个挑战。但是总有些便宜的,稍稍能承受得起,就选自己喜欢的买了几本,比如那本严歌苓的《少女小渔》,尔雅出版社出版的,属“尔雅丛书”第272号,还有那本陈丹燕的《上海的风花雪月》,也是尔雅的,丛书第339号。陈丹燕的这本书有大陆版本,但是还是买了这个台湾版的,总感觉台湾版的书,无论装帧和印刷、用纸,似乎都比大陆考究。当然这也许是一个误解。
是否误解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审美,比如尔雅版的《台北人》,有两个版本,我真正喜欢的反倒不是那个典藏版,这真是只能归因于审美的差异了。但是就是那个平装本,台币也要240元,换算成人民币是60元。第一次看到是在海峡两岸图书展上,太贵,没舍得,回去后怅怅不已,隔了不知多久,又在台湾书店看到,仍然原价,又犹豫了一下(毕竟家中已有上海文艺版,定价不过18元,装帧也还不错),毅然拿下。这可算是我买书史上的一次“壮举”了。
买台版书,往往欣赏的多,看得少,倒不是不习惯竖排繁体——少年时不知从哪里搞到一本香港版的《碧血剑》,没想到那本书倒成就了我看竖排繁体书的能力,说来真是一件幸事——而是大陆版的已经看过,也就没有必要再当作功课去读了,反倒因此散下心来,翻到哪里就从哪里看起,随看随止,十分的惬意。
然而每次去书店,顾客总是很少,而我这算是跑得比较勤的顾客,也总是只看不买,于是不免担忧起它的命运来,不知道店家如何支撑下去,现在看来,这种担忧实在不是没有道理的,可惜的是,现在让人担忧的店家还有好几个,真不知道什么时候又会听到一个让人不那么乐意听到的坏消息哩。
后注:写完这篇给台湾书店的“悼词”之后,又听朋友说,台湾书店并没有关门,只是换了个地方经营,搬到外图图书城去了。这真是让人欣慰的一件事。但是想到我文末那种担忧并不是毫无道理,于是仍然把这篇文章贴上,算是一种警醒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