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厕上书

(2008-03-31 23:34:44)
标签:

杂谈

分类: 视读笔记
                       厕上书         

 

欧阳修说其平生作文,多在“三上”,即马上、枕上、厕上。估计现在利用“三上”写文章的不多,利用来读书的倒不会少,只不过“马上”要变成“车上”了,或者公交车或者私家车。我一个朋友就讲,他最喜欢的就是坐在公交车上看书,很多书都是坐在公交车上读完的。不坐车,书反倒不读了。我也有坐在公交车上读书的习惯,但是不像他那么严重。我喜欢随身带书,眼睛空闲时就拿出来瞅瞅,一方面是种乐趣,另一方面仿佛也可以借此打发无聊,同时也不至于因为感觉浪费时间而不安。坐在公车上,眼睛当然就闲下来了——假如没有美女可看的话,明知道坐车看书对眼睛不好,仍然会忍不住掏出来翻看两眼。说翻看而不说看,是因为的确是在翻,看看目录,随便瞅一眼内容,求的是对书有个整体的了解,不敢细看,心中毕竟绷着一根弦,翻完了,就重新收起来,在大脑里过一过。这是有座位坐的时候,没座位坐,一只手还要拉着吊环,我是不大敢掏出书来翻的。我脸皮薄,总怕被人家误认为假积极,结果书没看成,还弄一个大红脸,何必?但是真的见过一些仁兄一手拉吊环一手读书的,一次是一个中学生,一边读还一边念念有词,可能是在背单词。我对他们佩服有加。

在枕头上读书,可能是大多数读书人的选择。这样的确舒服,特别是隆冬深夜,蜷缩在被窝里,听着窗外呼呼的风声,就着一小片台灯光,那种感觉怎一个爽字了得。夜深人静,读着书的时候我经常盼望着夜就此停止下来,永远就这样下去多好。可惜眼睛总会酸疼,老婆总会嚷着怎么还不睡觉,闹钟总会不失时机地提醒明天早上还要起床上班。厕上的时间很短,小便不可能看,大便一天仅多一两次。每次大便前,我第一是找纸,第二就是找书。如果没人催,就非要蹲到大腿酸麻不可,酸麻了,还要伸伸腿,左腿麻了换右腿,右腿麻了换左腿。有了坐式马桶,这个问题似乎解决了,但也总不能老在那里晾屁股闻臭气,于是每每只能读个两三页,很是不过瘾。

其实现在不是非在厕所不能读书的年代,提了裤子出来照样可以继续往下读,那为什么还非要蹲在那里受罪?说不清楚,或者是习惯了,或者是在厕所读书跟在书房坐在椅子上或者在客厅坐在沙发上读书的感觉不一样。但至少有一点是明白的,那就是在厕所读的书跟在厕所外读的书不一样。

在厕所读的书首先文字要短,所以不适合长篇巨著,最合适的就是一些小文章,最好一泡大便下来就能读完一篇,其次要轻松,太费脑力估计要便秘。二者结合起来,最合适的就是一些杂志,比如《万象》,或者一些散文集,比如《董桥散文》。但是对于我来讲,有些书专门就是为厕上准备的。这些书大都是符合了以上两个条件,以至于因为太难得,而不舍得在其它地方浪费掉,举个例子,比如范福潮的这本《书海泛舟记》。

我说这话,完全没有侮辱这些书的意思。相反,我觉得这是对它们最高的褒奖。一本书能让人在上厕所这短短的几分钟内优先想到,那该是多么毋庸置疑的一本好书呀——至少不会是坏书。

“书海泛舟记”是范福潮在《南方周末》上开的一个专栏,我断断续续读过,现在被他整理成集。因为是专栏文章,所以短,因为事涉读书,所以对我来讲也倍觉有趣,于是就符合了上文说过的那两个条件。以至于不知不觉中竟然很快就读完了。我的读,是随手翻开哪篇是哪篇,或者看目录,感觉哪篇有趣就先读哪篇。而且,读后感觉,尽管没有按次序读,相对于单篇文章,集子还是显得富于系统,有一种内在的脉络,读后收获也就更大。范先生家学渊源,父亲从小就有意识地指导他读书,不仅是读什么,而且要怎么读。《一生能读几多书》中父亲先从整体上给他一个启示: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万卷书并不多,一部《全唐诗》九百卷,一套二十五史三千七百八十二卷,《资治通鉴》二百九十四卷,一部小小的《古文观止》还十二卷呢。一个人从七岁起每天读三卷书,到不了二十卷就能破万卷,至于能不能“下笔如有神”,则要看有无天赋。这话说得极其恰当、客观。不至于让初学者望而生畏,也不至于盲目自信。《集腋成裘》中父亲在日常生活中随时注意教儿子认字,比如看戏时念戏名,将戏名分类等。既注意到了孩子的兴趣,又增加了知识,真是一举双得的美事。《初学记》中父亲给儿子留的国学课作业是:“《初学记》有多少卷?分多少部?又分多少子目》”又要求“以此书为日课,先把子目背下,两个礼拜读一卷,随手记下生字、词语,过后查字典,注音、释义,依叙事、事对、赋、诗、赞,循序诵读,不懂即问,一年读完,捎带把《幼学琼林》和《古诗源》再读一遍,学有余力,再看闲书。”这是在教儿子打扎实的基本功。读到“姜太公垂钓”的典故,范问父亲姜太公垂钓的渭滨究竟在何处,父亲便说,不远,我领你去。在游览的过程中顺带就又讲了姜太公、秦文公、诸葛亮、陆游、张三丰的故事。从此处看来,其父亲真可称得上是一教育家了。关于这样的教育故事简直数不盛数。有些今日看来只能令人慨叹和羡慕,有些却仍有借鉴的价值。比如《参读之法》中的“参读之法”,父亲教儿子读《左传》,不是简单诵读,而是让其将《左传》、《史记》、《晏子春秋》中记述的同一事件,对照着写下来,分析其异同,进而分析其异同之原因,从而得到更深刻的认识。其云:参读书目,多多益善,学有余力,尽可搜罗。参读旨在勘比,一比史实源流,二比记述繁简,三比词章风格,四比笔法妙谛。作品精髓,不经参读,难以体会。这本书虽然篇幅不大,文章短小,但实甚值得认真揣摩。

此书很适合推荐给喜爱读书而又摸不着门径的人,或许读完会有所启发。对于那些在读书上“望子成龙”的人更有推荐的价值,因为从某种程度上来讲,本书完全称的上是一本教育学书籍。尤其值得提出的是,本书的后记简直是一篇极度漂亮的叙抒情散文,读到母亲去世那一节,我不由声音哽咽,潸然泪下。

但是,略微让人遗憾的是,本书除了收录了作者“书海泛舟记”专栏文章,还收录了在《上海中学生报》上的“书林童趣”专栏文章。而且二者交叉在一起。因文章内容毕竟有所不同,导致整个集子的系统性稍被破坏,显得有点杂乱。倒不如还是分开的好,或者另出一书,或者作为附录另成一辑。(2008331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燕子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