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类: 越来越散 |
如何改造我们的读者
看一个民族有没有希望,有时看看他们的国民爱不爱读书、以及读什么书就大略可以知道,因为好的书往往能教给我们智慧、理性和勇气。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读书似乎是个人的事情,但又不仅仅是个人的事情。
如何培养自己的国民养成读好书的习惯应该是一个政府份内的事情。它可以通过学校的教育,也可以通过社会的熏陶来完成。但是我们说,学校的教育往往能让一个人不得不为了应付考试或者找到工作而读完一些书,但是不一定会让他喜欢上读书。而一个社会,如果没有良好的读书风气也很难奢望由它担负起这个重任。
也许政府应该在这里起到一些引导的作用。而最简捷易行的办法就是大力推广对经典名著的阅读。经典名著因其杰出的艺术性和思想性往往对一个人综合素质的提高有着莫大的好处。而如何推广呢?首先就是让普通的读者能有机会接触到名著。
我说的这个接触并不是指有得买,而是指买得起,愿意买。因为虽然有得买,但是如果买不起,或者不愿买那也算不上有接触。而要买得起就必须便宜,比如张海宴先生在《也记伦敦淘书》里提到的“华兹华斯古典丛书”,全是西方当代以前的名著,只要一英镑一本,“这对于月薪一两千镑的英国同行来说简直太便宜了,他们在伦敦买这样一本书,差不多相当于我们在夏日北京买一根冰棍。”如此便宜也自然难怪作者一口气能买50多本了。放到我们身边,如果我们省出一根冰棍的钱也能买一本名著的话,那么我估计看名著的人肯定会多起来,就算对名著没有什么好感,就是冲着这个价钱也要冲动一把的吧,而买回去,也就难免无聊的时候会翻上一翻,而翻一翻难免就会被吸引进去了,这也就算一个很大的成就了。而我们现在呢?一本名著至少要20元钱左右,一个月工资两千的人,买一本书恐怕也要犹豫一番,因为这绝对不是一根冰棍的价格。而那些本来就兴趣不大的,可能更是没有兴趣了——因为名著对于某些人来说总是有点让人畏惧的。
但是让出版商把一本名著定价为一元钱在目前的中国恐怕还是有点不太现实,这毕竟是个利润薄、甚或没有利润而且要倒贴钱的生意,那么国家就应当责无旁贷地承担起这个责任了。比如说可以专门成立个国家出版社,或者由国家补贴委托其它出版社出版。这似乎对国家不是个很划算的事,但是从长远考虑,却是个最划算的事。再说了,名著因其往往都有着上百年的历史,出版时已不用再另行支付版税,成本已经节约了不少。
但是到底应该出版什么样的名著,我认为主要是文学名著,并要注重其可读性——毕竟我们面对的主要是一般的读者,应先以引发他们的兴趣为首任。至于学术性名著,就可以部分由市场去支配。因为普通的读者也很难说有什么大的兴趣,真有兴趣的也往往不是十分在意价格。但是对于那些普通出版社不愿意出版的,而又确实有价值的,国家出版社还是应当予以出版。
这又不只是学术性名著了。对于一般的学术性著作,只要它有真正的价值,而普通的出版社因为经济原因又不愿意出版的,国家出版社都有义务进行出版。因为这同样也不只是一个个人的事情,同时也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事情。
说到底就是,即使在市场经济,也不是什么都可以交给市场去支配的,有些东西注定有价值,而又不具有市场效应,对它,国家就应当保护。只有到了国民的素质达到了一定的程度,可以对某些优秀的作品进行自觉选择时我们才可以撒手让市场去作主。
看一个民族有没有希望,有时看看他们的国民爱不爱读书、以及读什么书就大略可以知道,因为好的书往往能教给我们智慧、理性和勇气。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读书似乎是个人的事情,但又不仅仅是个人的事情。
如何培养自己的国民养成读好书的习惯应该是一个政府份内的事情。它可以通过学校的教育,也可以通过社会的熏陶来完成。但是我们说,学校的教育往往能让一个人不得不为了应付考试或者找到工作而读完一些书,但是不一定会让他喜欢上读书。而一个社会,如果没有良好的读书风气也很难奢望由它担负起这个重任。
也许政府应该在这里起到一些引导的作用。而最简捷易行的办法就是大力推广对经典名著的阅读。经典名著因其杰出的艺术性和思想性往往对一个人综合素质的提高有着莫大的好处。而如何推广呢?首先就是让普通的读者能有机会接触到名著。
我说的这个接触并不是指有得买,而是指买得起,愿意买。因为虽然有得买,但是如果买不起,或者不愿买那也算不上有接触。而要买得起就必须便宜,比如张海宴先生在《也记伦敦淘书》里提到的“华兹华斯古典丛书”,全是西方当代以前的名著,只要一英镑一本,“这对于月薪一两千镑的英国同行来说简直太便宜了,他们在伦敦买这样一本书,差不多相当于我们在夏日北京买一根冰棍。”如此便宜也自然难怪作者一口气能买50多本了。放到我们身边,如果我们省出一根冰棍的钱也能买一本名著的话,那么我估计看名著的人肯定会多起来,就算对名著没有什么好感,就是冲着这个价钱也要冲动一把的吧,而买回去,也就难免无聊的时候会翻上一翻,而翻一翻难免就会被吸引进去了,这也就算一个很大的成就了。而我们现在呢?一本名著至少要20元钱左右,一个月工资两千的人,买一本书恐怕也要犹豫一番,因为这绝对不是一根冰棍的价格。而那些本来就兴趣不大的,可能更是没有兴趣了——因为名著对于某些人来说总是有点让人畏惧的。
但是让出版商把一本名著定价为一元钱在目前的中国恐怕还是有点不太现实,这毕竟是个利润薄、甚或没有利润而且要倒贴钱的生意,那么国家就应当责无旁贷地承担起这个责任了。比如说可以专门成立个国家出版社,或者由国家补贴委托其它出版社出版。这似乎对国家不是个很划算的事,但是从长远考虑,却是个最划算的事。再说了,名著因其往往都有着上百年的历史,出版时已不用再另行支付版税,成本已经节约了不少。
但是到底应该出版什么样的名著,我认为主要是文学名著,并要注重其可读性——毕竟我们面对的主要是一般的读者,应先以引发他们的兴趣为首任。至于学术性名著,就可以部分由市场去支配。因为普通的读者也很难说有什么大的兴趣,真有兴趣的也往往不是十分在意价格。但是对于那些普通出版社不愿意出版的,而又确实有价值的,国家出版社还是应当予以出版。
这又不只是学术性名著了。对于一般的学术性著作,只要它有真正的价值,而普通的出版社因为经济原因又不愿意出版的,国家出版社都有义务进行出版。因为这同样也不只是一个个人的事情,同时也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事情。
说到底就是,即使在市场经济,也不是什么都可以交给市场去支配的,有些东西注定有价值,而又不具有市场效应,对它,国家就应当保护。只有到了国民的素质达到了一定的程度,可以对某些优秀的作品进行自觉选择时我们才可以撒手让市场去作主。
前一篇:边缘和主流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