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006年11月3日

(2006-11-03 15:18:05)
分类: 视读笔记
2006年11月3日 星期五 阴
在米兰昆德拉最新的著作《帷幕》里,有一则小故事吸引了我:
《媚俗与粗俗》
  我回想起我刚刚移民到法国的头几个星期。由于当时斯大林主义已经受到了谴责,所有人都能够理解俄国人占领我的祖国所意味着的悲剧,觉得我全身笼罩着一种令人肃然起敬的悲哀的光环。我记得曾跟一位支持过我并帮过我不少忙的巴黎知识分子面对面坐在一个酒吧里。那是我们首次在巴黎见面。在我们头顶的空气中,我看见飘荡着一些伟大的字眼:迫害、劳改营、自由、驱逐出祖国、勇气、抵抗、集权体制、警察恐怖。为了驱散这些堂而皇之的幽灵媚俗的一面,我开始向他解释:由于总是被人跟踪,由于在我们的寓所里有警察安装的窃听器,我们都学会了“捉弄”这一门美妙的艺术。我的一个好友跟我互换了寓所,也互换了名字;他是一个追女人的高手,毫不在意窃听器,在我的房间里将他的性能力发挥得淋漓尽致。由于每个爱情故事中最难对付的一刻是分手,所以我的移民对他来说正好是个良机。有一天,那些姑娘、妇人们发现寓所已关,也没了我的名字,而我正从巴黎,用我的签名,给我从未见过的7个女人寄些惜别的明信片。
  我当时想博得我那位珍贵朋友的一笑,但他的脸变得越来越阴沉,最后他跟我说———而这就像是断头台上断头刀落下:“我觉得这一点也不好笑。”
  我们后来还是朋友,但再也没有真心相互喜爱。对我们初次见面的回忆就像是一把钥匙,让我明白了我们心照不宣的长期误解:将我们分开的是两种美学态度的撞击:忍受不了媚俗的人碰上了忍受不了粗俗的人。
该文见《南方周末》2006年10月5日“习作”版,周冉译。在这里出现了一个喜剧性后果,然而在现实中我们不也经常这样吗?为了反对媚俗,甚至不惜以故意的“粗俗”作为牺牲。所以我一直以为那些当年喊“拒绝崇高”的人拒绝的并不是崇高,而是伪崇高,那些标榜自己小人的,反对的却恰恰是伪君子。这个社会就是这样让你左冲右撞,在媚俗面前宁可以粗俗来掩饰自己,只是那些媚俗的人往往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媚俗,反而鄙夷了“我们”的粗俗。这实在是一个天大的误会。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2006年11月2日
后一篇:2006年11月4日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