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视读笔记 |
2006年7月7日
一直在看《洛丽塔》,这才发现,原来好的小说也是要经常读的,读的过程中就有奇思妙想产生,简直让人有立即写作的冲动。而平时呢,脑袋简直迟钝如榆木疙瘩。
在网上读了曹征路的两篇小说《那儿》和《赶尸匠的子孙》,感觉很好。网上有人把曹的小说称之为“普罗文学”,或者说是“无产阶级文学”,但是我认为他只是在呈现,在挖掘,本着的不是一种思想倾向,而是良心和社会责任感。
中午去“思无邪”,看中的书尚没有来。
下午接着读《乡土中国》,本来是借给一个同事看的,他看了一半就去买了一本,我就拿回来借机重读。在“差序格局”这一章,费孝通分析中国的世态炎凉:“中国人也特别对世态炎凉有感触,正因为这富于伸缩的社会圈子会因为中心势力的变化而大小。”在“礼治秩序”这一章中,费孝通又认为不能简单地把中国古代社会理解为“人治”,即有权力的人仅凭个人的好恶来规定社会上人与人的关系,而是一种规范化的“礼治”。有意思的是钱穆在《中国历史研究法》中也反对把中国古代简单地认为是“君主专制”,但是理由略有不同,即他认为君主治理国家也是有一定的制度约束和支撑的,比如尚书、六部制度等等。但是我想简单地称古代中国为“家天下”应该是没问题的。至于这个家长是怎么治理国家的,那就是另一回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