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羞愧难当、口耳相传和先见之明

(2006-07-05 12:56:22)
分类: 视读笔记

羞愧难当

最近我认识了几个像我一样爱看书的朋友,我们在一起聊得最多的就是书,他们都误以为我读的书最多,可能是我的夸夸其谈给了他们这个错误的印象。但是暗地里我感到十分羞愧,因为其实和他们相比,他们正在看的很多书我都没有读过,比如说老巴尔扎克的《贝姨》,我敢打赌这本书我连摸都没有摸过,但是我跟他们谈《欧也尼·葛郎台》,事实上这本书我也只是看过前几页,虽然我拥有它已经不止一年两年了。我总是没有机会把它认真看一遍。一句话说白了吧,巴尔扎克的东西我一本都没有读过,但是我跟他们大谈特谈巴尔扎克,好像我是这方面的专家。同样的狄更斯我也一本没有看过,所以当他们因为听到我谈狄更斯而感到羞愧,从而拼命找来《远大前程》和《双城记》读的时候,真正应该羞愧的其实是我。仔细地盘点一下,荷马的东西我一篇没有读过,但是在一首诗里我却很自信地谈到了他。《圣经》我翻过一两次,然而这不妨碍我以专家的口吻在诗歌里拿它开涮(真是罪过)。哈代,我知道他所有小说的名字,但是很遗憾,一本也没有打开过。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我看到就晕了,以至于无法继续读下去。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力斯朵夫》也是一样,我倒是想读它来着,但是一直没有真正下定决心。还有茨威格,如果不是前一段时间心血来潮买了一本他的小说集,估计现在我对他还一无所知。《尤利西斯》?更不用提了,自从看到关于它不利的评论我就对它充满了无知的偏见,尽管后来看到萧乾先生和他夫人的推介,这种偏见有了一点点的改观,但是现在,至少是现在,它还没有提到我的阅读日程上来。

够了,就只这些,就已经足够我羞愧难当了。

 

口耳相传

    我的很大一部分藏书都是在朋友们的推荐下才去买的,他们可真是顶呱呱的好人,他们很热心肠地从老远的地方跑来就是为了告诉你某本书你一定喜欢,而另外一本书绝对对你有帮助。“毛姆的《寻欢作乐》你读了吗?”我一个朋友着急地打电话给我,“一定要读,写得太好了。”而另外一个朋友竖起了眉毛,“什么,史铁生你还没有读过?那么我劝你一定要读一读,至少是《务虚笔记》和《我与地坛》。”“三岛由纪夫也很好啊,这至少比你读什么《菊与刀》要好得多,当然那本书也不错。”还有一个朋友说。他们说的都没错,但是我想每个人的口味和审美观还是会有或多或少的差异。而且……我口袋里的钱也不多了。当然这些话我不会告诉他们。

    但是等我告诉一个朋友妹尾河童的《窥视印度》真的很好看时,他掩饰不住他的得意:“我说的没错吧,一开始给你介绍你还不相信。”吓,那神气,一副翻身农奴做主人的扬眉吐气样!不过我承认他这次的确眼光不错,作为回报,我决定把他这点革命火种继续传播下去,于是把这本书又推荐给了其它朋友,顺带的连《河童素描本》也一并搭配着推荐了。

我还向一位朋友推荐了朱天文,结果是买了一本送她。我去思无邪买书,买完之后小翁向我推荐了别尔嘉耶夫的《俄罗斯思想》——这本我在书店里见过多次而从来没有想过翻一翻的书,结果呢?结果还没走到半路,我就绕到晓风书屋买了一本回家。

书商和出版商们真应该给他们发点广告费!

 

先见之明

我见过一个诗人朋友的诗集,前面是六七篇别人的介绍,后面是七六篇别人的评介,中间剩下来的诗歌没有了几页。我习惯于从头看起,结果还没有看到诗歌,就已经先看了一大堆关于诗歌的分析,这真是让人厌烦得要命——特别是那些诗歌都是一个个被“肢解”过的。这种现象并不只我这位朋友才有,很多书都是这样,那么最好的方法就是略去不看。张爱玲似乎深谙此道,所以在给翻译本《海上花列传》作序时,谈到此书的滞销,她坦诚“对于这一点,我的感想很多”。但是张爱玲并未因此在此逗留,而是荡开一笔,写道:“等这国语本连载完了再谈了,也免得提起内容,泄漏情节,破坏了故事的悬疑。”

到底是小说家,知道情节对故事的重要性!但是能保持这样清醒头脑的人毕竟少见,更多的是专门败人家兴的无趣的家伙。

就跟一个笑话里讲的,给德国人讲笑话,过了一星期他才打电话过来,说,哈哈,真有趣。给一个美国人讲笑话,他第二天打过来电话,说,哈哈,真有趣。给一个法国人讲笑话,他当时就笑了,说,哈哈,真有趣。给一个日本人讲笑话,刚讲了个开头,他就接着讲下去了。而给一个中国人讲笑话,他不仅不笑,还告诉你这个笑话你讲错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