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视读笔记 |
版本
爱书的人往往都讲究版本。初版本当然最好,但是难得,因而也贵。再版本也未必不好,姜德明先生就曾举例说明再版本有的和初版本一样珍贵,甚至比初版本还要珍贵。这是因为再版有的并非简单地重印,而是或者内容有所增删,或者版式有所变化,甚至装帧设计都重新来过,那么简直就是一本新书了。版本不同,最主要的还在于不同的出版社,那可就洋洋大观了,如果纯粹是对其它的版本不满意,而有志于重新改进的话,那么自然是值得期许的,但是如果只是因为肉肥,而欲分一杯羹,那么就不仅不值得鼓励,而且让人厌恶了。但现实是,有志于改进的少,而执着于分羹的多,特别是对于那些版权已经超过保护期的书籍,简直可以称得上是苍蝇逐血,恨不得掘地三尺。一个朋友喜欢周作人,那种痴爱简直是发疯,逢周必买,但是不久他就发现如果一直这样下去,仅仅一个周作人就可以把他搞得破产,而那些五花八门的周作人选集和自选集基本上都是换汤不换药,除了封面和价格有变其它什么都没变,于是只得忍痛收手。
一般的读者,如果不是有特别的需求,一般不用追求版本,即便内容有所不同,如果意义不大,也没有特别添置的需要。但是对于有特殊兴趣的读者来说,再买一本对照着看,也是别有趣味的,特别是内容的增减跟政治、历史有关,那么价值将更大。但是对于我这样痴迷于书的形式的读者来说,同样的书,不同的装帧,对于我有着同样的吸引力。我手里有一本安徽文艺出版社出版的《胡适口述自传》,黑红相间的封皮,纸张一般,最近看到一本绿色封皮的新版本,喜欢得很,于是老想着再买一本。三联版钱穆的《八十忆双亲 师友杂忆》同样如此,而白先勇的《台北人》我就是在买了上海文艺出版社的版本之后又高价买了台湾尔雅书店的版本。
这同一本书,给人的却绝对是不同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