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双版纳,几乎村村寨寨都有佛寺,构成了独特的人文景观。
西双版纳地区的傣族人崇尚的是小乘佛教。与内地汉传佛教有所不同。
“乘”是梵文的意译,指运载工具,比喻佛法济渡众生,象舟船那样载人到达彼岸。
公元1~2世纪之间,印度佛教中分裂出主张“普渡众生”的大乘教派,将原来只求“自我解脱”的原始佛教和部派佛教称为小乘。
小乘佛教在西双版纳传播很广,影响很深。由于小乘佛教适合傣族农村自然经济的特点,过去一切宗教活动都具有村落共同体的性质。因此,每个村寨都有寺院,僧侣的物质生活由本村群众供养。
在西双版纳,几乎每一个男人,都要在少年时当一次和尚。七八岁的男孩都要进寺庙学教规,过上一段时间的僧侣生活。
傣族的佛教文化里没有那么多的清规戒律。大多数小和尚是可以“毕业”还俗。还俗的仪式也很简单,只要在大佛爷面前默祷一下,再跟大佛爷念几句经,由大佛爷解掉袈裟,就可还俗回家过凡人生活了。
这所村级佛寺规模不大,寺前有比较宽敞的屋檐、走廊。进门的走廊安放有大鼓,墙上绘有宣讲佛教经典的图画,似乎在努力营造佛教氛围。
佛像的造型上,与内地佛教寺庙的佛像造型有所不同。
佛寺庭院栽植着一些植物,其中一株是开着花的“文殊兰”。
文殊兰被佛教寺院定为“五树六花”。五树是:菩提树、大青树、贝叶棕、槟榔、糖棕或椰子。五花是:荷花、文殊兰、黄姜花、黄缅桂、鸡蛋花或地涌金莲。
这些经堂很象“小教室”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