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双版纳,不仅莽莽原始森林和热带雨林风光令人陶醉,而且傣族的奇风异俗和传统文化,也使人采之不尽,访之不够。
“不到橄榄坝,算不得到版纳”。橄榄坝是西双版纳傣族民居和热带风光最有代表性的地方。傣家竹楼和佛寺掩映在椰林、槟榔树等绿树丛中,充满了一种自然的、纯朴的、宁静的美。
橄榄坝在景洪市东面的勐罕镇,从景洪沿澜沧江而下只有40公里的路程。这里与老挝接壤,因地形椭圆而林木葱绿似“橄榄”而得名。
橄榄坝,在泰语中叫做“勐罕”,“罕”的意思是卷起来。传说,佛祖释迦牟尼到这里讲经时,教徒们就用棉布铺在地上,请佛祖从上面走过去,佛祖走过去后,教徒又把布卷起来。勐罕就是这样得名的。
在橄榄坝,走进了一座傣族村寨,村前路旁有高大的菩提树。一幢幢傣家竹楼那尖尖的屋顶,在菩提树嫩绿树叶的掩映下,显得别有风味。
美丽的地方传说就是多。据说过去傣族人家不会盖房子。诸葛亮南征的时候,特意让傣族人按照他帽子的形状盖房居住,这“诸葛亮的帽子”便成了当今傣民族的竹楼造型。不知诸葛亮是否真到过版纳,其实,诸葛亮那时住的草庐也并不见得比傣家竹楼好,怎么好意思教人家盖房子呢?
竹楼一般建在平坝或平坝边缘的小丘上,多为单体建筑,两层。底层不封闭,可用来圈养牲畜,放置杂物,二楼供人起居。
傣族民居是典型的干栏式建筑。所谓干栏,是指房屋建筑在以木或竹柱构成的底架之上,高出地面的房屋。这些支撑房屋的木柱直接立在基石上。
过去的竹楼都用长竹片条编墙和地板。但近年来随着傣族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竹楼正慢慢被木楼代替,但房屋的结构和形状都没有变化。
傣族人家喜欢干净,进入傣家客厅是要脱掉鞋子的。屋内正堂有藤椅、电视机、等常用物品。客厅旁的卧室有门帘掩实,按傣家习俗,卧室不仅不许外人进去,连看一眼都不行。在客厅是不能拍摄照片的。
上图左下角棚子里停放着村民购置的私家车。
村民们在自家院子周围种植了一些果木。
有些村民已经告别了惜日的竹楼,盖起了钢筋水泥材料的小楼。
他们的经济来源主要是靠橡胶树,割出来的橡胶汁的收购价格每年都在上涨,另外,还有香蕉园,村里还组织男劳动力到江里淘沙金,金价上涨,他们的收入自然增加。
村子里年轻人都外出干活了,年纪大点的村民在寨子路旁摆摊出售自家种植的芭蕉、香蕉等水果。
那位妇女怀里兜着的是个男孩子,村里人都称男孩子是“赔钱货”,这与内地一些人的
“重男轻女”的观念正好是相反。
村里人说,她们这里,男人在结婚前,必须要在女方家里做三年苦力才能结婚,妇女主持家庭,男人只是帮工。婚后的妇女一般在腰上系上银腰带,并别上钥匙,表示一家之主的身份。
公路两边路基上栽种的是经济作物油棕树。离这个寨子不远的路旁,有个搭建的很有民族特点的门楼,里面很热闹,有许多出售民族特色商品的小摊亭。看样子,也是一个风景区。因为急着赶路,只是匆匆拍摄了几张图片。
上图是供人歇息的小凉亭。挺大的院子里设置了许多水果摊。
下图是身着民族服装的礼仪人员。
傣族村村寨寨都有鼓,象脚鼓在各种欢庆活动中使用的最多。
托着金钵的傣族礼仪姑娘。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