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所谓情绪管理

(2017-03-12 20:50:37)
分类: 心情

转眼间,冬已尽了。虽然在家里偶尔还得披上件毛衣,可周日的阳光长长久久地洒入客厅,让人毫不怀疑春天的临近。但是我却想写一点不太愉快的话题。

 

Imagine Me Gone》描写了一个美国家庭,父子两代人都饱受精神疾患困扰,是一本关于抑郁症的小说。我这两年看的小说少,这是一篇不错的,但万万不要当作科普读物去读。书中的人物对待精神类药物的判断,对于如何治疗抑郁症,都没有科学的判断——当然,作者能够置身每个角色的处境,体察每个角色的局限性,从而表现出每个角色丰富的个人情感,是这本书好看的地方。

 

Emotion是个复杂的东西,现代科学运用各种扫描仪器到现在也只得其皮毛。负面情绪与精神疾患之间的界限十分模糊,相当不容易量化。社会的评价也总在一个极端和另一个极端之间摇摆,我出生后的前十几年,主流社会都认为忧郁是意志脆弱的表现,一切负面的想法都是可以通过积极参加运动和晒太阳解决的,到了最近几年,却人人时时都在说“我觉得我要得抑郁症”了,好像那是个多时髦的东西。

 

抑郁症不是那么容易得的,也不是人人都能得的。固然,人有先天的乐观派,也有先天的悲观主义。《人类简史》里打过一个比方,说人就像是不同品牌的空调,有的空调的预设开机温度是26度,最高36,最低18;有的空调则预设在24度,最高38,最低20度。如果用气温表来衡量人的心情,有幸运的人一开机就是舒适的26度,也有人天生便是忧郁的17度,之后以这个开机温度为基准,上下在一定范围内摆荡,但总会倾向于“均值回归”到开机温度上来。譬如小七和我,他就是一个天生的26度,我就是那个天生的17度,所以我常需要找方法cheer up,他反而需要有人时常戳他一下,不要过于乐观。

 

但即便如此,哪怕在最消沉的时刻,我也不认为我曾经进入过抑郁症的领域。一个朋友最近忧心忡忡地去看了心理医生,医生笑说一见他便知道不是抑郁症。抑郁症是一种持续进行的精神疾病,像我们这样一时好了一时恼了,一时勤奋上进一时怠惰消沉的,是不配称自己为抑郁症的。怎么样?先把诊断标准搞清楚,是不是就能治愈99%的“微博/朋友圈型抑郁症”?

 

翻开时尚杂志的心理健康专栏,你很有可能会看到如下表述“烦躁、压抑、焦虑,是现代人快节奏的生活所带来的副作用”。我想,这是一个典型的错误归因。烦躁、压抑、焦虑只是人类的共同处境,自古以来便是这样。两千年前,中原大地上一个苦等了三个月雨水的农夫不比电脑前头的你烦躁?在婴儿死亡率远超过10%的古代(连医疗条件最好的清宫里,婴儿出生一年内的夭折率都在30%以上),一名挺着大肚子的孕妇不比你隔壁办公室穿着防护服、每天带着她妈煲好的汤来上班的女同事要焦虑?快节奏有快节奏的焦虑,慢节奏一样有慢节奏的压力——退休就是中老年人心理疾病多发的时点。穷有穷的压抑,富也有富的压抑——不信可以看一下欧洲古典文学,随便拿起一本都是贵族写的关于贵族的压抑和焦虑。

 

佛说人生八苦,人人如是。如果你的开机温度比另一个人高3度,那么恭喜你,即使他比你多亿万家财,在90%以上的时间里,他都不会过得有你快乐。所以,真正值得羡慕的,是那些禀赋异常,继承了乐观主义基因的人,我所称为“乐二代”是也。我亲近的生活圈子里,有两个人是这样的,一个是我表姐,一个是小七。

 

作为一个“悲二代”,我可以很负责地说,你我周围90%的人所抱怨的“抑郁”,不过是人人都要经历的压力、焦虑和紧张而已。你抱怨,或许是因为你和我一样都对负面情绪比较敏感,但也可能是因为你只是不知道,别人其实都和你一样。

 

怎么管理负面情绪?我未必知道怎么做是最好的,但我的经验是,最糟糕的方法就是回避。“你要自己学会放松”、“要是太紧张了,就干脆放下所有事,好好地玩它一天”——如果你也听过这些建议,我劝你趁早把它们丢到垃圾桶里。我从来不相信人可以通过“放松”、“放下”来实现真正的放松。在学校的时候常主持活动,最大的活动是九九年、两千年的两场庆祝,台下有超过三千人参加——我个人的经验是,做主持,最紧张的是开场前的半个小时。在那半小时里,你永远不可能通过“放松”来说服自己相信你不会忘词。但一旦上了场,你把第一句词顺利地念出来之后,就会开始真正地放松下来,而有过一场主持的成功经验,你下次就会紧张得更少,上场之后也会越容易放松。

 

我自己在其他事情上面的经验,也和主持类似。如果一件事给你非常大的压力,让你特别消沉、压抑,或者紧张,那就去好好地直面、准备、应对、处理这件事,直到你对这件事有了最大的把握的时候,你会开始期待“决战日”的到来,并且收获“决战”之后真正的轻松感。能够给人强大压力和焦虑的事,毫无例外都是你我最关心的事,我真得不认为这些事是能够通过“放松”解决的。放松是在你全力以赴之后自然而然的结果,不是一种手段。通过“放松”来试图放松,你心中会知道你所在意的那件事离真正的解决越来越远,你只会越来越压抑、焦虑、紧张。

 

但是,对于以上内容我有两个声明:1、如果你真得患有抑郁症,以上方法都是无效的,请务必寻求专业协助和治疗。《Imagine Me Gone》其实讲了一个非常浅显的道理:意志不能战胜疾病的,抑郁症也是一种病,是不能仅仅靠人的善意、友情、亲情所治愈的。2、并不是所有负面情绪都可以通过正面对抗的方式解决,比如有的职业的确给人带来持续的、不可战胜的、难以缓解的压力,那“老子不干了”也不失为一种潇洒的人生态度。

 

 

 

 

对于我这一代人来说,同性恋的身份还是一个挺大的负担,我记得我在高中的时候就写过“扛起人生的十字架”云云。我从来没有因为这件事受过一星半点的迫害或排挤,甚至长久以来还能为在主流社会里能赚取一点小小的成功、能够让自己和身边的人过上“中产阶级幻觉”般的生活而颇自得。但是,那种诚惶诚恐、小心翼翼、如履薄冰,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就如影随形地陪伴着我,让我知道恐惧和伪装,因为它们是幸存的必要条件。我非常谨慎地约束自己的言行,不让自己被定义,被同学定义,被同事定义,被社会定义,却不知道最终定义自己的,却正是这种害怕被定义。

 

有的时候,可能是在商场,可能是在路上,可能是在KTV,听见一首歌,心里忽然就莫名地难过起来。于是想起,好像是在许多许多年前曾听过这首歌,于是那时的情绪会瞬间闪回。无助,害怕,永恒的孤独……那种永恒的孤独感啊……

 

我是在写到结语的时候突然想起这个场景的:如果我穿越时空,回到多年之前,面对书桌前带着耳机正在听那首如今让我伤感的曲子的自己,我要对他说什么?如何劝他管理自己的情绪?是去直面、应对那件他无比关心的事,去寻求专业帮助(如果有的话),还是“老子不干了”?

 

如果时光穿越事发突然,在面对那个更年轻的我的时候,我想自己会一时语噎,就像我刚才久久想不出该如何回答自己的问题。

 

呆坐许久,我打下以下这行字:

 

Carry on.  世界上有许多事,你既不理解,又不能控制,更无法改变。Carry on.  在可以努力学习的时候,努力学习;在可以努力工作的时候,努力工作;在可以变得更强大、更好的时候,变得更强大、更好。你可以沮丧,可以悲伤,可以自怨自艾,但是,无论如何——Carry on.

 

我是个大时代里的小人物,既没有改变世界的志向,也没有(永远)忠于自己的勇气。这个世界会变好吗?不一定。自己会有朝一日不再害怕、不再胆怯、不再悲观吗?很可能不会。但是,无论如何——Carry on.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病中偶得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