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京剧日记(20131012)

(2013-10-12 08:51:54)
标签:

京剧

日记

文化

分类: 青衣道场

齐曾榘先生说《俊袭人》西皮慢板里面说到一个“这”字,他明确说应该唱“jie”(或者与这个音相近,为上口字),说是“高阳音”。高阳乃是北方昆曲的发祥地,北方昆曲是“昆腔”结合了高阳当地的语言和曲调。北方昆曲演员中不少是高阳人,齐如山先生也是高阳人,也通昆曲,况且《俊袭人》这出戏也是出自齐如山之手,因此齐先生此说有源可寻。

我记得以前听《审头刺汤》,萧长华先生的汤勤。在陆柄监斩人头下堂之后,对张龙郭义套近乎说:“我这里呀,有一茶之敬”,这个“这”,他就是念成“jie”,我当时认为是萧先生为了刻画汤勤文化小人的嘴脸,故意咬文嚼字。经齐先生解读则豁然开朗,萧先生是有真传实授的。

叶盛兰先生通常把“战”念成“zhuan”,如果深究起来恐怕也是和昆曲、或什么地方音有关;言慧珠先生唱“是”字很特别,我始终找不到她发“是”音的方法,也不知道她那么唱是什么来历。类似的字也许很多,总体来说这些特别的字,或者说特别的念法对于当今普通俚俗语言来说是比较别致的,京剧演员运用这样的一种“上口”来修饰剧中人物,也展示自己的学识涵养。

前几天听到叶少兰先生清唱,什么戏忘记掉了,但是我听到好几个尖字都刻意唱成团字,我不知道这些艺术家在他们晚年在思考什么?肆意地突破传统规范是为了显示自己在创新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