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类: 育儿经验 |
此文发布于《心理育儿》,请勿转载或重刊
暑假的电影是最受欢迎的,差不多一周我们得看两部,新出的什么西游记跟捉妖记什么的,台词看得可以倒背如流,小泥还写了观后感。对于小泥的作文甚至于语文的成绩,我一直是不担心的,但是数学同样是放任她自己去学,却一直没有上好的表现。
那天,就在去电影院的路上,我们计算今晚的消费。电影票,每张30元,三个人是90元,小泥很快算出来,然后我网上买了爆米花套餐15元,但没能进每天的前五十名所以不能消费出去,花了现金38元买的汽水鱼蛋,一共是128元。小泥有点显摆地假设:“为什么不是125元,如果125元,8个晚上就花1000元了!”
对于四年级的孩子来说,这个算法是老师约定俗成的,书本里有,不足为奇,我问,那4个25是多少呀?小泥轻快地说:“100呀。”这样算起来是对的。那5个25呢,小泥像做游戏一样的大声回答:“125呀!”
如果这样一直玩下去,小泥的表现是很棒的。结果小泥爸插手了,车里的气氛立即很微妙地产生了变化:“那我再问你一个:7个25是多少?”小泥紧张起来,重复念了一下:“7个25,7个25,爸爸,你刚才说什么?7个25?”我心里咯噔一跳,晕菜了,小泥没有自信了。她借助重复问的时间,去重复想这个问题,她以为这样一来为自己争取了缓冲的时间,其实没有,她只是把紧张的情绪冲上更高的级别。
然而小泥爸一点也不理解,他的口气更冲了:“7个25,这也想不出来?”小泥说:“我晓得的!我算一下。”然后就躲在车后座静静地算起来,车里顿时安静起来,然而这种安静对小泥有什么帮助呢?一点也没有!无声无息的空间渐渐形成一种压迫感,在这样的氛围中小泥还能专心口算吗,我只不过想跟小泥做一个游戏,但是小泥爸呢,干脆把这变成一场比赛了,比赛谁在最短的时间内把算术结果报出来!
小泥爸不出我所料,在不到三十秒的当儿立即追问:“还算不出来?这么简单你还算不出来?5个25你知道,7个25你不知道?!”小泥弱弱地回答:“我知道的,是175。”小泥爸没有肯定这个答案,只是失望地叹息:“就这么简单,就这么简单就算这么久!小泥啊,你数学真得好好学习啊!”
对于小泥爸的恨铁不成钢我感同身受,为什么呢,因为在孩子的教育过程中我无数次感到纠心的无力感:为什么我教得这么认真,你却听不进去呢?为什么我倾其所学为你好,你却不懂呢?但是有什么用呢,我把这种纠心的感觉传达出去,对孩子有什么好处呢?
在无数次挫败中我懂得:遇到问题冷静处理,而不是激烈地把问题矛盾化。
我现在面临的难题就是小泥的父亲随时随地把亲子之间互动的乐趣变成知识竞赛!
我记得我的学生时代,需要考试的时候课本是最枯燥无味的,但某日以毫无功利性的目的去翻阅,又觉得受益匪浅了。特别是汉语言文学自学考试的那两年,考试前一个月拿起书本都有种呕吐的感觉,过后抱起外国文史却研究得津津有味。有了分数作为参照,学习就成了比赛,也许比赛可以让每个人都增强动力,快速进步,但归根到底谁喜欢只有一个赢家比赛呢(而且那个赢家经常不是自己)?
既然,孩子的学习已经有这么一种竞争制度存在了,为什么在生活中我们也要为他们设定这么一个氛围呢?你看人家的运动员还有退役机制呢,我们处处为孩子设比赛到底闹哪样啊?
毕竟,生活不是比赛。
我们询问孩子在班级的名次,只是为了增进了解;我们比较孩子之间的不同,只是为了让你进步;就算我们知道你的缺点,我们也只会更爱你。宝贝,如果有一天你一定要去比赛,我们希望成为你最大的支持,无论你失败,或成功。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