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吸引我的名字是《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我本来以为孩子有时才象玩具呢,除去尊重孩子的个性,孩子长相可爱,象玩具,个性有趣,象玩具,时哭时笑时闹,也象玩具,怎么大人才是孩子的玩具呢?呵呵。有意思。书的封面是我喜欢的样式,最近当当没购啥书,看得此名就收回来了。
看完全书,感觉身为母亲的作家,有着西方人特有的自觉,她尊重孩子的童性与人权,有时在我看来是有着画蛇添足的不必要,然而我又由衷地佩服她的思想,能够达到那样的境界,是教育的至上目标。
我最担心的是孩子离开我走进校园后,接受着固化的教育。
她最注重的是“情感引导”。情感引导就是要让你的孩子从出生之日起就懂得自身情感的重要意义,并能够识别和利用不同的情绪。也就是说:坏脾气,好性情,都是值得尊重的,发脾气有发脾气的好处,坏情绪有坏情绪的理由,不要逃避,也不要忽略,更不要反击,承认坏情绪的存在,直视它,对付它,消灭它。这就是作者的意思。

这是很科学的。然而要做到十分艰难。
我们中国人内敛、内省甚至内向。我们不习惯表达感情,象西方人习惯见面亲吻拥抱一样外露情感,我们不行也不敢,历史原因造成我们把天然的美好的甚至美丽的感情保存在心里,见了面,把自己伪装起来,情感在内心乱窜而不懂得识别,有多少爱情的悲剧在于不懂得分辩爱与恨,有多少家庭的悲剧在于不晓得分解日积月累的矛盾?有多少悲欢离合,是由于我们对情感的忽略、抵抗、憎恶,而导致不可预想的结果?
我们不要感情,经常听到某人经过大悲大喜、情绪紊乱之后,遁入空门以寻求内心平和——既然感情这么乱,那我就不要了,四大皆空了。
所以情感引导,在我国的教育方面极度缺乏甚至可以说是空缺。
我们现在的教育,是知识教育,跟“德智体美劳”一点关系也没有。我们的孩子有知识,解题能力是一流的,奥数是超棒的,但是他们往往无法面对自己的内心,他们没有主见,而我们一直培养他们的是“应该”怎么办,而不是他们“想要”怎么做。
然后,久而久之,他们自己不知道他们“想要”什么。一个只有知识而不懂得生活的人,你觉得他会幸福吗?
事实证明,内心“想要”的力量要比“应该”的力量大十倍百倍。发自内心的力量无以比拟。《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说,孩子不想学习,你非得让他学习,而且用物质引诱,当然他开始学习了,然而这是“外部因素”,内部因素是一点积极性也没有,而过一段时间,这种物质奖励也失去效用了。那时你又怎么办呢?如果你想办法引起他内在的积极性,让他真正有兴趣去学,不是学得更好吗?
这里就有一个“感情引导”的过程。怎么引导,还是看书吧。我觉得《你是孩子最好的玩具》讲得很吸引,例子也很够说服力,理论在我们有些妈妈们这里已经被接受,然而还有一些观念,我们必须改变。
让我们为孩子而努力吧。(完)
这次网购物件:
《世界上最好吃的科学书》
《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
《家有顽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