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今天,我们怎样当编辑】编辑这门艺术正在消逝吗?

(2014-01-23 20:44:38)

本文是2013年7月,我为吴波先生主编、蜜蜂书店出版的《编辑是一门正在消逝的艺术》写的书评。事实上,正是这本书,让我产生了编一本《编辑是一门正在创新的艺术》的念头——该书给了我很多有益的启发,但是我也不能认同该书的一些观点。

关于数字出版并非只是介质的革命、也会产生全新的内容和商业模式这个话题,我曾经写过一篇专门的文章,回头也放上来。



李鲆:编辑这门艺术正在消逝吗?


“当手机阅读、网络阅读席卷越来越多的读者和市场时,编辑该清楚,这是一场介质的革命,而非内容的死去。”这是印在《编辑是一门正在消逝的艺术》扉页上的一段话。尽管我对它并不太认同——我以为,数字出版并非只是介质的革命,也是内容和商业模式的革命,介质不同,内容也会随之发生变化,甚至会产生全新的内容,比如网络文学——但还是觉得,这本书很有价值,值得郑重地推荐给出版同仁。

吴波在编者前言中提到,编这本书的缘起,是要给刚入行的青年编辑们找一些可以借鉴的案例,“我一直认为,编辑是一份和经验密切相关的职业,在技术革新覆盖绝大多数产品的时代,这份职业是需要手把手的传授及心甘情愿的自我揣摩的”。

基于此,吴波从从多出版人的回忆录或文集中,精选了29位出版大家的文章。值得占用一点版面把他们的名字一一列出:郑振铎、张静庐、楼适夷、何家栋、邹韬奋、陈子善、贝特尔·塞尔夫、俞晓群、杨葵、汤姆·麦奇勒、曾彦修、陈原、刘元彦、沈昌文、叶小沫、李昕、周浩正、王云五、钟叔河、胡守文、郑建华、阿尔·西尔弗曼、李长声、松居直、刘杲、阿历克谢·克拉克、麦克·亨得里克森、郝明义……几乎每一位,都在出版领域做出过不可忽视的成就。他们的文章,从编辑生涯、作者交往、选题策划、职业规范以及出版业的未来等多个角度切入,探讨编辑这一职业的现状和未来,追问当下编辑存在的意义,对编辑从业者有很好的示范作用。

该书书名,来自阿历克谢·克拉克的同名文章。在这篇文章里,阿历克谢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作家米勒收到一封长达二十多页的编辑回信,信中“充满了绝佳的建议”,米勒采纳了大约80%的修改意见,并感慨道:“我完全被整个出版过程鼓舞了……我完全明白了为什么一本书从代理到出版商再到书店再到读者手中需要花这么长的时间了。我想有我这种疑问的人不在少数。”

这段话说出了编辑的重要性。编辑不只是简单地改错字病句,而是参与作家的创作,提升作品的质量。但同样是这篇文章,阿历克谢也感叹道:“现代出版正在走向大型联合企业,更注重销售和营销活动,更注重在零售市场的有效供应,即以较少的图书卖出更大的销量。在更广泛的意义上,问题是以前那种手拿红笔、仔细审计书稿的对文字痴迷的编辑形象,是否已经让位给只会出版最新畅销书的企业家形象了?”

这可能是绝大多数编辑的疑问和困惑。出版究竟是什么?编辑又是一份怎样的职业?编辑需要怎样的修炼才能适应新的形势?又应该有怎样的坚守?读这本书,读者应该能得出自己的答案——当然,不同的人答案可能是不同的,而随着时间的流逝,答案也将会有不同的走向和可能性,但无论如何,总有一些东西是核心的,你需要通过新技术来强调和突出这个核心,而不是弱化它。

编辑这门艺术正在消逝吗?数字出版编辑也会更多地介入作者的写作过程,而在国外,成功的自出版作者也往往需要成熟的、全面的编辑来协助自己。那么,我们似乎有理由这样说:编辑这门艺术并不会消逝,只是需要注入新的技术和能量,并以新的面目来呈现。


这是 乱鲆书 的第六篇分享。如果您觉得它有价值,请分享到朋友圈、出版群中,让更多的人看见。

订阅请在微信中点通讯录→添加→查找公众号→搜索乱鲆书→关注,或扫一扫文末的二维码。如有任何事宜,请联系276527980@163.com。

【今天,我们怎样当编辑】编辑这门艺术正在消逝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