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马褂与激励机制
青青李子
看清朝电视剧或小说,常有“御赐黄马褂”出现。黄马褂究竟是何物?又有什么用处?
在清代,皇帝出门会有许多“内大臣”和“御前侍卫”随从,这些人全要穿一种明黄色的短袖马褂,即黄马褂。这种马褂长只及股、袖只及肘,以方便骑射;但它的特别之处不在款式,而在颜色——明黄。明黄也就是淡黄色,是旧时帝王专用的颜色,一般贵族和嫔妃只能用金黄色(即深黄色),平民最多只能用杏黄色(即红黄色)。
明黄既然是最名贵的、天子专用的颜色,那么把这种颜色赐给贴身侍卫,侍卫们自然觉得自己是一个特殊的阶层,比其他人、包括王公贵族都高人一等,更受皇帝恩宠。到后来,宫廷便利用社会各阶层对黄马褂的崇尚心理,把黄马褂奖赏给有功的高级武将——有时也赐给统兵的文官。
与现代公司的种种激励机制相比较,御赐黄马褂实在是一种极高明而有效的手法。首先,它惠而不费。一件黄马褂,无非一块绸缎或纱(冬为绸缎夏为纱),能花几个钱?比涨工资、发奖金成本低多了。第二,它操作简单,且没有多少后遗症。要提拔一个干部,要经过各方面的平衡,而且管理层人数太多,管理成本就高,效率就低。黄马褂就没这毛病,它基本上只是个荣誉或身份,不介入权力分配。第三,它更持久、更方便炫耀。黄马褂受赐者可以在一切庄重的场合穿著,而奖状只能贴在墙上——您见过谁把一张奖状贴在背上招摇过市?会议表彰、披红戴花等也不能跟黄马褂比。第四,黄马褂代表着一种特殊的身份,明黄这种颜色就代表了它的高贵,说明其主人是大清公司最高总裁的心腹。在未有御赐黄马甲之前,宫廷笼络武人不外“加‘巴图鲁’勇号”、“赏戴花翎”、“封爵”、“赏赐‘世职’”等。这些虽然也很荣耀,但相比御赐黄马褂,终少一份“亲近顿成心腹”之感。因此这种黄马褂出台后,就被认为是无上光荣之物,得到的洋洋自得,没得到的艳羡不已。最后,黄马甲还有着特殊的权力,必要时可以见官大三级,方便行事。所以《鹿鼎记》里康熙,康熙赐韦小宝穿黄马褂,在敕令里要“各省文武官员受命调遣”,这是有现实根据的。
不过,御赐黄马褂在道光之前很少见到,直到咸丰之后才开始流行,这已经是差不多康熙之后两百年的事了。就目前的资料来看,在康熙年间尚没有发现御赐黄马褂的记载。康熙赐韦小宝穿黄马褂,大概只是小说家之言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