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真正理解传统文化,必须修道。
标签:
命运奇门遁甲养生道家传统文化文化 |
分类: 道德玄门 |

古代的圣人还有一个特点,叫述而不作。什么意思呢?道家的圣人老子,原来什么都不想留的,他有个徒弟叫尹喜的,当时做看城门的小官,一天看见紫气东来,就知道必定有贵人过关。尹喜一看,有个老人骑着青牛要过关,一把拉住牛要求老子教导他,尹喜动用了自己的特权,说:你老人家想出关,可以,但得把你的心得体会记录下来,留给后世,泽被后世高明的人。后来老子述说,尹喜记录,写下了五千言的《道德经》。
释迦佛生前也没有自己写过东西,那些经典是他圆寂以后,他的弟子们回忆老师所讲的东西结集而成的。《论语》实际上是孔子的弟子记录夫子的言行编辑而成的;《易传》也不是他(孔子)一个人写的,他和他的弟子都写过《易传》,然后大家统一以他的名义发表。
那么,圣人为什么自己不写书?因为圣人教化,讲究个“顺天应民”,讲究个“缘起”;他们是顺应我们这些凡人的疑问,顺应我们的需要,随机说法,这样的随缘说法,就是“与道合真”。他说了,弟子记录下来,这就是述而不作。能力差一等的,只好“祖述文武”——三皇五帝、尧舜禹汤,一路扯古论今,套着圣人的语言
可是,没这个觉悟的读书人不是,左一本,右一本,现代人更不得了——我们拿起一看,不是抄人家的,就是偷人家的。所以圣人叫述而不作。当然,这是人文,论到科学,我们还是应该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多写点,因为这方面我们确实太缺了。
还有一点,要真正了解我们的传统文化,一定要实修实证,不能只是依文解字地在那里“搞学问”,结果全都似是而非,振振有词却离题万里。我们要想真看懂《论语》、《孟子》、《道德经》、《南华经》,以及《黄帝内经》、《龙虎经》、《黄庭经》、《周易参同契》,甚至《大藏经》,首先要求我们自己修道,实修实练;然后再结合着去看,就能一看就懂,一通百通。因为圣人是知行合一的,理论和实践合一,认知和生命合一,上古甚至是儒道不分的。所以,真要传承我们的传统文化,就得真修道。修道也罢,学儒家养气也罢,最低我们能够真正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真正读懂中国的经典著作。
现在讲四书五经,大多数是就字论字、依文解字,这个样子讲继承传统文化都难,更谈不上发扬光大。我举一个例子,儒家经典《大学》里头有一句话:“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止善。”这话是什么意思?你可以用政治学来解释它,但这只是认知科学;生命科学在哪里?这话也同时表达了生命科学。明德是什么?你修道,开上丹田窍的时候,自然会明白什么是明德;上丹田窍真开通了,当然就“明明德”了。往政治治国方面解释的,至少还没有离开圣人的本义;再等而下之的,那就满嘴胡扯了,把明德解释成“明白道德”。这样讲的人,根本没有哪怕尝试一下圣人之道啊,就一路考试考过来了,所以当年把“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解释成是“学习以后时时复习,也很高兴啊”,整个儿一个应试教育;在古代,“学而习之”,是讲做人之道,可不是应试啊。
什么叫亲民?亲民当然要打开中丹田和夹脊二窍,这叫开心。开心以后心胸宽广、海纳百川,自然有人气、有人脉,不是亲民是什么?能亲民,当然拥有影响力,能够教化周围的人,就能“新民”。什么叫止于止善?古代儒道不分的时候,大家修道修到止息的时候,下丹田就开始“辟阖”,一起一伏内息绵绵,全身的毛孔都在呼吸,息停脉住天人合一,后天胡思乱想的妄念自然停止,当然“止于止善”了。
没这个学养的人怎么解释呢?解释成“一直伟大到最高的善,才停下来”。这个听着就很忽悠,难以自圆其说嘛。
通上四窍“明明德”,通中两窍“亲民”,通下三窍“止于止善”。窍通了,能止息了,一个人才能“知止而后能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这不都说得很清楚吗?知止而后能定,就能真正进入禅定。真正入定的人才能明白虚静的道理啊,这都是修道啊,所以古代的大儒都仙风道骨。现在北大的老师讲《大学》,没有实证,然后就不知所云,不知道讲到哪里去了。所以,我们只有修道才能真正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这是非常重要的。我说得也许不对,如果不对请大家批评。
现在,我们讲究个分门别类、条分缕析,而古人的很多思想,它是生命与认知合一的,所以传统文化的经典分内解(生命内证)、外解(认知实践)。内解讲人和人的关系,外解讲人和物的关系。同一句话,可以适用于人际关系,也适用人与自然界的关系;而不是人与人的关系叫“历史唯物论”,人与自然的关系叫“自然辩证法”,分成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我们的传统文化不是这样的。
大道研究的首先是人对自己的认识,二是人对人类的认识,三是人对自然界的认识,这三者是统一的,这才是大道。大道可以超越时空,是含三归一的。或者这么说,内解讲“修身齐家”,外解讲“治国平天下”;同一句话,你可以用于修身齐家,也可以用于治国平天下。可以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也可以研究人与社会的关系。中国的经典,真的很了不起,所以不修道去解释中国的传统经典,根上不理解,自然振振有词却离题万里了。要传承和发扬我们中国传统的文化和经典,就要修道修炼。还有不少东西,连说都说不清楚,文字就更难表达了。(李谨伯讲述)
罕言者,未尝不言,不过不轻言耳。盖命理幽深,其中有夺造化、转生死之机,言之起人惊疑。然《大学》、《中庸》俱身心性命之学,其中有大天机处,物人不自识耳!至于赞易十传,无非穷理尽性至命之学,后世不明大理,各争教门,彼此毁谤,彼乌知道义之门即众妙之门,亦即不二之门乎?——《修真辨难》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