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方音写成汉字的困惑

(2024-07-19 14:54:38)
分类: 圈外杂谈
《方音写成汉字的困惑》
    这个题目未免有点大。各地方音甚多,何以下此断言?不过是为了引玉而抛砖。
    方言形成的原因很复杂,可能是历史上不同区域的人群,相对封闭且又互相阻隔而导致。文字统一以后,书面语为全民共用。而方言在语音上的隔阂,迄今仍然存在。
   最近有朋友问:扬州方言“ci(阳平)鱼”(指杀鱼剖鱼)的ci或chi(扬州话平翘舌不分)汉字怎么写?我写不出。于是向老扬州们请教。有写“池”、“迟”的,也有写“刺”、“刾”的,还有写“治”、“呲”、“魝”、“”、“劙”的。上述有关汉字,有的谐音,有的取义,或兼取音义,莫衷一是。还有朋友特为去查阅了《康熙字典》、《辞海》与旧版《新华字典》。
    老友雪翁查询《扬州方言词典》(王世华 黄继林编),是用的“治”字。擅长扬州方言的作家怀珊先生,认为这个字可以写“刾”,扬州人读第二声。又求教于学养深厚的静芬女士,她先生发来《知乎》的一段截屏,对“迟”、“”等字,做了剖析研讨,让我颇受启迪。
    方音本无字,在写为汉字时,既要谐音,又要显义,“ci鱼”的“ci”,书写成哪个汉字,实难达成一致。亟待有权威发布和约定俗成的民众认可。
    从而联想到,扬州话“鞋子”读如“孩子”,而“孩子”说成“霞子“。“颈项”说“紧刚”,是方音的问题。“脚踝”说“孤拐”,“膝盖”说“格脐头”、“簸箕”说“撮簸在”,不光是语音更是词汇的问题了。
    扬州方言义蕴丰富,扬州评话绘声绘色。扬州话的读音中,不仅保留了许多入声字而且蕴涵着不少古音韵。在大力推广普通话的当今,不应排斥方言的存在。因为从语言学的角度看,那是汉语的有机组成部分,仍然值得学习和研究。(2023-5-19)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