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洞村志》南宁会议纪要

标签:
最浓是乡情 |
《林洞村志》南宁会议纪要
(2024-5-18
2024年5月18日晚上,由吴兴华、何宇召集在邕林洞乡友,欢聚一堂,交流情况,研究问题,深入讨论《林洞村志》的编纂工作。现将会议精神纪要如下:
一、《林洞村志》编纂工作进展情况。吴家示校长介绍说,《林洞村志》自2023年4月正式启动以来,在社会各界关心支持和写作小组的共同努力下,截止目前,写作提纲基本定型,写作分工已经明确,戴剑华、吴家示、何瑞朝、何彪等同志所负责的写作任务已完成一半以上,其他同志负责的内容也基本完成材料收集任务,正在进入撰写阶段。总体来看,年底完成全书材料的收集和重点章节的编纂任务是基本可行的。鉴于目前大家分散在家作业,由于家务繁多、社会交往、材料查阅困难、遇到问题无法进行讨论等原因,影响了编纂工作的进度和质量。为此,经领导小组集体研究,决定在县城租用一套房子,作为存放资料、集中写作、研究讨论有关问题的中心点。
二、《林洞村志》编纂质量的保障机制。董玉珩副教授认为,在编纂工作的初期阶段,大家围绕分工,可以独立开展资料收集和有关章节的编纂工作;但到了后期冲刺阶段,需要大家集中在一起,逐章逐节进行讨论提炼和对相关史实进行逐个核实校正。比如,林洞村开山鼻祖林梁两姓,他们何时来到林洞定居,迄今已有多少代际,这是《林洞村志》必须回答和弄清的一个历史起点问题。为此,除了要与林梁两姓老人逐代倒推代际外,还要根据倒推出来的时间查阅历史资料,找出相对应的历史事实,才能还原林梁的真正来源、迁徙时间与定居历史,从而确定林洞开发史的最早时间。类似这样的情况,需要大家团结合作,分工协作,共同克难攻坚,才能高质量完成编纂任务。
三、《林洞村志》人物入传的撰写要求。何京京校长认为,人物传是《林洞村志》主要体裁之一和重要组成部分,占据有重要地位。按照生不立传、古今兼收的原则,围绕存史、教化的目的,各类人物要有一个合理的比例。在编纂入传人物时,要准确、客观、公允,除记述生卒年月、籍贯、主要经历外,还要融入典型事迹、个性特征和社会评价。要告诉大家一个基本原则,那就是入传人物只为故者,所谓“史传之作,例取盖棺定论,不为生人传”是也。为生人立传存在诸多弊端,人只要生存,是可以变化的,好坏难以定论,一生真伪有谁知。入传人物,不论是声名显赫的大人物,还是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社会公认的小人物,都需要衡量其贡献、界定其影响,视其能否起到存史、教化的作用,所以要坚持以成就和贡献影响力为主。《地方志书质量规定》明确要求:“立传人物为在本行政区域有重大影响者,以及本籍人物在外地有重大影响者。”撰写志书的人物传,要坚持人真、事真、言真、情真、形象真,每一句都要真实可信,准确无误,用用事实说话。人物传的资料,应以组织给予的生平为基础,辅以报刊、文件、书籍等资料。同时,注意收集人民群众的口碑资料,因为口碑资料最能反映一个人物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影响、代表时代的精神。
四、《林洞村志》外调工作的注意事项。何宇介绍说,2024年5月17日上午,父亲何瑞朝和叔公何佩锋到培地村拜访老支书贾新华。这是生于民国十八年(1929年)的老人,亲历了解放初期的土改、合作社、四固定、农业学大寨、农村集体土地承包责任制、改革开放等多个历史时期,对安太乡建政情况和各村历史演变情况最有发言权。通过面对面的交流与探讨,基本摸清和印证林洞各屯的建设过程、各姓氏的来源定居及迁徙、苗侗历史关系、整质芦笙坡设立与变迁、解放前林洞村境内土地管理、解放初期土改、学校教育、基层党组织建设、四固定基本原则及其群众工作态度、周蓬莱的传说等情况。通过这次调查,何瑞朝认为,村志材料的收集,既要全面掌握本地的原始资料,也要有目的地对重点问题和关键节点进行外调和印证,在拥有和提炼丰富的口述史资料中扩大写作视野、提高编纂质量、赢得更多的社会支持和帮助。为了做好外调工作,需要提前草拟调查提纲,明确工作重点和讨论重点,这次赴培地之前,何瑞朝认真草拟了培地调查提纲:
1.贾家为何离开林洞?
2.贾家到林洞前已姓贾,还是后来得的?
3.贾家定居林洞时约有多少代,有多少田产和林地,有多少牛羊?
4.林洞阿质、南修芦笙坡是谁最先创办的,当时有什么规定?林洞芦笙坡与培地沛松、荣地嘎直、整朵整堆芦笙坡是什么关系?
5.林洞火灾是怎么引起的,火灾以后各姓是怎么迁移的,迄今还有什么联系?
6.解放初期,林洞党支部由哪些人组成,培科最早的党员,最早的支部书记是谁?
7.培地党员是怎样发展起来的,最先的培地党员由哪来的正式党员做入党介绍人?
8.土改时,林洞山界林权是如何划分和确定的,林洞与培地之间是如何划界确权的?
9.何家人从哪里来,分几批进入培科定居的,培科村址原先是哪家的土地,通过什么途径变成何家的土地?
10.寨油、培正、培孟是怎么建村立寨的,它们与大寨是什么关系?
11.历史上苗族与侗族是什么关系,他们有什么迁徙传说和迁徙古歌?
12.周蓬莱何时到林洞,他为林洞、培地等村寨做了哪些好事实事,人民群众为什么还纪念他?
五、《林洞村志》编写提纲的进一步完善。董玉珩副教授认为,林洞村是典型的山区农耕文化类型,种植糯谷、养殖田鲤、习惯牛耕、圈养年猪、散养土鸭,各族妇女还种植棉花、纺纱织布、缝制衣被,各族男儿种植杉木、建造木楼、成家立业,平时靠放排买盐、用菌换线,逢年过节村寨之间喜欢打芦笙同年、赛马斗牛、对唱民歌、缔结婚姻。自古以来,林洞以笙鼓之乡名扬大苗山,人们习惯用娘芬岭来赞喻富裕文明和谐的苗村侗寨。因此,在《林洞村志》材料收集和编纂工作中,要十分注意林洞传统农耕文化的挖掘、整理和系统阐述,增加章节用以专门介绍、图文并茂,这是突出民族特色、地方特色,彰显林洞各族人民生存智慧、展示古老村寨文化魅力的内在要求。
六、《林洞村志》编纂工作需要学习借鉴的宝贵经验。贾晔介绍说,根据近期了解到的情况,《小东江自然村志》第二版已经基本完稿,待校正之后即将付梓,书名更改为《小东江传奇》。从小东江村志的编纂、出版、再版的情况来看,有几点做法和经验值得林洞学习:一是村志编纂工作必须有一个核心人物,发挥发动、宣传、协调、指导、监督、检查的作用,《小东江自然村志》其实是由一级教师梁冠琼组织和发动起来的,他不仅是组织者、宣传者,更是编纂者、指导者,全书的编纂校正和重点章节的编写以及图片的拍摄整理都是由他负责完成的。二是编纂工作要取得在外工作人员的大力支持。编纂工作启动之前,利用春节等机会,与在外工作的乡友见面,介绍情况,说明原因,争取大家的理解与支持;编纂工作启动之后,及时将相关内容呈送给在外工作的人员审核把关,充分利用集体智慧。三是经费筹集先行先试、形式多样。编纂领导小组首先带头捐款,村组领导和各姓长老发动捐款,当捐款达到一定数量以后,通过公布捐款情况、扩大社会影响,进而争取社会各界的更大支持。四是主动请教问题。《小东江自然村志》出版以后,梁冠琼老师亲自将志书分寄给有关领导、专家、学者和人员,并诚恳地希望大家在扩大宣传、进行评论和珍贵资料珍贵搜集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在融水苗族自治县老县长吴承德,广西民族大学朱慧珍教授,苗族作家、广西政法学会梁柯林秘书长,中央民族大学贾仲益教授、历史文化学院贾桢博士,广西民语中心贺明辉研究员,全国著名作家黄鹏等乡友帮助下,收集到一批珍贵史料,并提出修改完善的宝贵意见。达汉吉还为《小东江自然村志》撰写了书评,发表在《广西民族报》上,产生了积极影响。六是突出主线,取舍有度。《小东江自然村志》在编纂过程中,突出民族平等团结、共同繁荣发展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线,重点宣传各民族、各姓氏交往交流交融和互嵌式发展的历史事实,讲好民族团结友爱、民族繁荣发展、民族家庭幸福和美的生动故事。
大家商定,根据编纂工作的进展情况,将由吴家示校长定期召集有关会议,通报情况,研究问题,推进工作。
出
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董玉珩
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民族中学原副校长:吴家示
广西融水镇第三小学原校长:何京京
广西民宗委咨询委员会委员:贾晔
斯道拉恩索(广西)林业有限公司高级专员:何宇
广西华兴商贸股份有限公司经理:吴兴华
广西路桥集团路建公司书记:吴宁宁
南宁轨道集团一号线电力部主任:曾伟
广西华熠商贸有限公司法人:何世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