爷爷与上坎的情缘

标签:
最浓是乡情 |
爷爷与上坎的情缘
达汉吉
2024年5月5日中午,应上表邀请,我和爱人下江南去看望居住在上水湾里的上坎表叔一家。在喝酒聊天过程中,表叔讲起爷爷奶奶的爱情故事,甚为感人。于是记录如下,以示纪念。
一
爷爷的苗族名字叫精福,他的弟弟叫精颂,家住培地大村龙塘边,历史以来一直是望族。
爷爷一米八的个子,瘦长的身材,洁白的脸庞,一年四季都穿中山装、头戴一顶尼帽,无论走到哪里,手里都提着自己的长烟斗。走路不紧不慢,说话慢条斯里,坐姿端正挺拔,天生就有温文尔雅、不卑不亢、不怒自威的长者风范。
爷爷最大的爱好,就是吹芦笙。从少年到中年,他一直是村里的芦笙头。踩堂调他能吹17曲,迎亲笙他能吹一整天。在节日里,他把芦笙当嘴巴,用华丽的芦笙语言赞美生活,歌颂友谊与爱情;在抵御外侵时,他把芦笙当冲锋号,鼓舞士气,焕发斗志,动员大家英勇杀敌。在一年一度的芦笙坡会上,他能用芦笙演唱情歌、表达心中的向往与憧憬,邀请对方一起打芦笙同年。
人们都说,爷爷天生就有芦笙缘。
爷爷十八岁的时候,做了一件惊天动地的事情。
那年农历十月初七,他带着弟弟,赶到贵州丹寨,参加千里苗疆的苗年芦笙开坡节。从丹寨、雷山、榕江、从江到广西三江,历时八十三天,参加28个芦笙坡节,背去的衣服穿烂了,带去的银子用完了,回到家里时,就剩下那把小芦笙。直到现在,只要说起“娘芬岭”(旧时融县四安区的苗族地名),苗疆的百姓就会问:“精颂后代今何在,还有人吹芦笙吗?”
除了芦笙,爷爷还有一个特长,那就是讲一口流利的侗话和地道的客家话。爷爷的侗话,比寨怀的糯,比洞安的柔,比三江的脆,比从江的轻,只要他进寨,侗家人从来不把他当外人。而爷爷的客家话,有融水的味,罗城的调,三江的韵,特别是爷爷讲的的土拐话,人们以为他不是水东的曹家人就是古选的黄家人。
因为为人谦和,能说会道,精通多种语言,加上长得一表人才,村上人便推举他当寨老,大凡村务家事,都请他出面协调处理,所以名声在外,威望很高。
二
爷爷是在十九岁的时候,认识奶奶的。
上坎是洞安村比较偏远的一个自然屯,因为人稀地广,土地肥沃,居住在这里的侗族百姓,生活十分富足。
上坎屯绝大多数姓莫,从湖南大巷口迁入广西,先在永乐西寨居住,后迁洞安村,因到大东江讨媳妇,为就近往来,才落户上坎,侗语称之“汁首”。最早定居上坎的祖先是海公欧,以后历经文班→以班→成班→宗班→庆班→荣班→善班→美班→祖班,到改革开放初期,计有十一代,两百余年。
上世纪二十年代末期,上坎最出名的金花是锦,她是家中的老大,后面还有三个兄弟和两个妹妹。锦的父亲是上坎屯的芦笙头,因为祖传的原因,精通民族医药,是远近闻名的侗医;锦的母亲是尧电苗家姑娘,贤惠温柔,擅长刺绣织锦。锦从小生活在一个富足和谐的家庭,心地善良,身材高挑,体态丰满,脸庞洁白,声音甜美,喜爱多耶和踩堂,每年坡会,芦笙堂上领舞的都是锦,因而被异性誉为洞安金花。
1930年农历十月,上坎人民欢度冬节。为了营造节日气氛,增进民族往来,寨老们经过商议,决定邀请培地村苗族芦笙队前来打同年。
芦笙同年,是苗族、侗族以村寨为单位开展的联谊活动,全寨男女老少都参加,活动时间一般为三天三夜。第一天,是入村欢迎典礼,双方寨老对歌讲古,重点是一起演唱《七苗父八侗爸迁徙史》,从江浙故地生息繁衍,到洞庭湖共建家园,再到翻山越岭定居融水,因为远古和艰辛,寨老演唱时,人们都是静静地听,默默地落泪,心中涌起无限的敬意,进而更加珍惜幸福的生活和苗侗两个民族之间纯洁的友谊。第二天,是牵牛上树,大摆酒席,在面对面交流、手拉手喊酒的过程中,大家由陌生到熟悉、由友好到深交,逐渐变成为一家人。第三天,是十里相送,侗家人扛着牛头,挑着礼物,一路把苗家人欢送到坳口。路虽长、话不断,兄弟情、难分手,临别时刻仍泪汪汪。
当培地芦笙队进入上坎,表演第一场芦笙踩堂舞时,爷爷就发现了美丽的锦。只见她带领村上的姑娘,加入了培地的踩堂队伍,她那闪亮的银饰、精美的服装、动人的舞姿、深情的眸子、精巧的小嘴,瞬间就惊醒了埋藏在爷爷心田上的春梦。
晚上,上坎年轻人在稻田上举办了篝火晚会,用侗族特有的礼节隆重欢迎培地芦笙队的到来。
对年青人来讲,友谊与爱情,永远是他们生活的两大主题。当篝火晚会开始时,侗族姑娘便用深情的侗歌,来潦起培地的小伙:
春江水暖鸭先知
细雨无声岭坡绿
培地小伙勤快多
名声在外惹人爱
爷爷见是美丽锦在领唱,于是也用侗歌回敬过去:
上坎培地一条路
赶早能来吃早饭
只是年头到岁尾
不见姑娘进村过
爷爷的侗话很地道,歌声很婉转,锦听在心里,乐在脸上:
家有水田无牛耕
岭上干柴无人挑
趁早贪黑谋营生
心想培地又奈何
爷爷听出歌里的内涵,深知当姐姐的不容易,于是带着同情心回敬过去:
孝敬父母天地宽
行善积德五谷丰
热心公益白富美
芦笙坡上人人夸
锦知道爷爷在夸自己,脸上徘红,内心有一种莫名的冲动,便悄悄地吐露心声:
当家才知柴米贵
种田才知父母恩
对歌才知情意深
坐夜才知缘分在
唱完,瞄了一眼对面的爷爷,拉着几个姊妹,回家去了。
三
锦的木楼在上坎屯的中央,五厢结构,背山面河,屋前种植两棵香梨树,每年七月十四,正是香梨成熟时节。前来购买香梨的人络绎不绝,而应邀来上坎过节的亲朋好友,便荣幸地坐在木楼上尝鲜,久而久之,讲起上坎七月十四,亲人们只记得那香梨的鲜美,却忘记了节日的佳肴。
上到二楼,锦和姑娘们正在学习踩堂舞。
锦见到爷爷来到自己家中,心里十分高兴。因有迷惑不解的问题,于是对爷爷说:“今天,和培地姑娘踩堂,有几个地方不一样,特别是七、八节回头走和十二、三节大步跨,还有点不习惯。但舞步矫健,富有美感,更能展现踩堂姑娘的整体美和气质美。所以,我们想学习一下,你能不能教我们?”
这本来就是爷爷的强项,何况眼前站着的就是自己心中敬慕的人儿,真是有缘千里来相会。于是,爷爷便当起老师来。
爷爷说:“洞安与培地的芦笙,来自林洞,本来是同根同源的。后来,培地在与从江、三江、榕江等地苗族村寨打芦笙同年过程中,把别人好的曲调和美的舞步融入自己的踩堂舞中,于是形成了比较独特的风格。七、八节的回头走,是从江苗族广场舞的特点,它的本意就是让年轻小伙和美丽姑娘能够有相互见面、互送秋波的机会;十二、三节大步跨,是榕江苗族武术芦笙舞的特点,让姑娘跳起来、跨大步,表达的是一种力量之美,健康之美。这种踩堂风格,令人眼花缭乱,叫人情不自称禁,常常起到活跃场面、衬托气氛的作用。”
介绍完毕,爷爷吹起芦笙,带着锦和姑娘们,一起跳起欢快的踩堂舞,直到姑娘们真正学会了七、八节回头走和十二、三节大步跨,大家才进到堂屋,面对面地坐在一起。
锦生活在大户人家,从小就学会用油茶招待客人的礼仪。而今晚,培地芦笙头来到自己家里,他的俊秀,他的风度,他的技艺,更让锦心仪。所以,与往日不同的是,今晚锦在炒油茶米时悄悄地加进了黄豆。
黄豆适合在亚热带地区种植,安太乡地处高寒山区,多数村寨缺乏种植条件,只有上坎地处贝江河峡谷,海拔低,气温高,才具备种植条件。因产黄豆,用黄豆待客,便成为当地的一种特殊礼仪。
当爷爷吃到黄豆油茶时,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他深情地对锦说:“早就听说上坎有黄豆油茶,但一直没有机会品尝。今晚,在上坎吃到姑娘亲手制作的黄豆油茶,心里甜滋滋的。生活常有惊喜,人生常有际遇。愿这碗黄豆油茶,能够给自己未来带来无限美好,愿上坎之行能够给人生带来喜悦。”
说完,爷爷走到锦的面前,从口袋里掏出两个银元,深情地放在锦的手上。
锦没有想到,爷爷下这么厚重的礼仪。但她没有推脱,心里明白: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鸡叫五遍,天就要亮了。
这时,锦进了闺房,出来的时候,她递给爷爷一个锦袋:“你常出门吹芦笙,送你一个锦袋,把芦笙放在里面,人走到哪里,芦笙就跟到哪里。”
爷爷心领神会,伸手去接锦袋,连同锦的双手一起拥到怀里。
从此,人走到哪里,锦袋就跟到哪里。
这就是爷爷的爱情故事,一段与上坎相关的难忘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