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联航93》UNITED 93:叙事或者取消对“故事”的崇拜

(2007-03-11 21:55:34)
分类: 电影
 

 

 

关于9·11这个历史事件的回顾的障碍在哪里?根本的原因是美国人目前还不能面对吗?或者这一题材构成的情感壁垒依旧强大无比吗?这个原因看起来对于投资商而言,甚至对于创作者而言肯定是无庸置疑的。另外,关于这个重大的历史事件的叙事还存在着一个隐藏的问题,因为在表面上讲述这个故事有一个无庸置疑的“正确”的立场,所以这个唯一视角也必然造成“讲述”变成毫无戏剧性的行为。也就是戏剧性所要求的悬念在此也许根本不存在。

记者出身的保罗·格林格拉斯选择了《联航93》这个题材,我想他也必然面对上述的问题,作为一个优秀的创作者就必须选择某种突围的路径。在经历数年的调查,走访了100多名的事件相关联者之后,导演选择了一种在影像外观上绝对的带有新闻报道气质的风格。大量的手持摄影,记录下了那些毫无明星感的演员的表情,这些表情几乎可以混同在来自各种新闻记录影像中也毫无冲突的感受,唯一的差别也许就是胶片本身的质感和电视摄像机之间的差距。这种风格同样呈现在这部电影的剧作结构上,在此片中导演并不试图构成一个标准意义上的“故事”,它的“故事”的强度比奥利弗·斯通的《世贸中心》要小,甚至比文特伯顿的《关塔纳摩之路》还要下,因为在这部作品中导演没有去找出“核心人物”的命运。

《联航93》全然变成了一种群像式的报道。这个群像不仅设计了这架飞机内部的所有人,也包括了航空管制中心和军方的参与者,同样这个群像还包括了纽约航管中心外面的正在燃烧的世贸中心的双塔。9·11中的“联航93”事件作为一个横切面的选择坐标,切出了一个关联性的群落。这部作品的最大特点在此就变得更加明显起来,这个群落之间并不构成剧情所需要的“人物关系”,同时,这个群落中间的每一个人的相关亲属朋友之类的关系在此也绝对的隐去,只留下“遗嘱”。那么这个群落中的所有人在此唯一的关联原因仅仅是这个“时刻”的这个“事件”,正是这种唯一性使得“事件”本身成为最大的主角,也让这部作品的所有思考核心全部可以“聚焦”在“新闻调查”的气质上。当我们的媒体在新闻报道中试图不断完成“故事”叙事时,这部“剧情”电影几乎彻底地逆向操作,进行一次“新闻事件”的表层还原。其实,如果一个历史性的“叙事”有勇气试图进行现实关联的整体还原,也比预先设定的简单的人性斗争后进而推演“故事”要有价值得多,在这个意义上,《联航93》的选择比《世贸中心》的选择要有效和正确得多。

“新闻调查”式的叙事策略的确定,使得这个“大结局”尽人皆知的事件在电影的第一个瞬间就充满独特的“悬念”感,这个“悬念”促使观众不断期待的最终命运的到来,而这种到来的强度压力在于观众被这种方式抛进了“事件”的内部,也就是在这种叙事中你不可能认同为某个具体的“主人公”,但是你不得不置身于事件之中。追根溯源,保罗·格林格拉斯在《联航93》中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解剖术,这个解剖术建立在这部作品带出的所有人物之间其实完全丧失了相互的“对抗性”,即使在劫机者和飞机上的乘客之间的对抗其实也仅仅是完全表面的,因为作者并不去讨论“他们之间”的问题而在,所以作品的“对抗”的思考成为一个看起来悬置的问题。我们看到的劫机者是面向自我内心的“祈祷”,我们看到那些被劫持者也只是面向自我生活的告别和直觉性的挣扎,我们看到的航管工作人员和军方只是依照“规章制度”进行本能的反应,于是所有的对抗性都转换到一个不被呈现,也没有被拖出来讨论的“对象”那里,这个“对象”又无时无刻的存在着,也正是这个“对象”在不同层面上真正导演着这次历史事件的演出,这个“对象”被呈现的“真实”之外的更大现实而已。

 

2007-3-9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