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cinekino
cinekino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1,704
  • 关注人气:290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006年年底的事务之一:那些精英们丧失发动力的事件

(2006-12-15 11:14:07)
分类: 有一搭没一搭的

某某报纸提供事件

文化事件选取以事件本身的热度以及由此而引起的各种反响为标准:

1、“恶搞”泛滥引发文明办网讨论

杜:文明办网的提出,其实前提是要讨论“文明”的概念,而这个概念很难简单议论,所以这个问题对于我而言就是要建立一个尊重基本人权的法制环境。

2、时髦女郎虐猫、铜须门、流氓外教事件引发对“网络追杀令”“网络暴民”的反思

杜:这个情况和上述情况类似吧。网络自然可以追杀,被追杀者也可以寻求法律保护。从中国足球的到诸多领域,普遍存在着中国司法界的不作为。很多事情司法应该主动介入,而且律师应该成为社会的构造者。

网络在侵犯公民私人权力方面的失控,在于中国的公民教育的失败吧,网络在保护公共行政权威不受侵犯,在于中国的公民教育的成功吧,一个问题两个表述。

3、香港大学内地招生引发对内地高校竞争力的讨论

  杜:内地的高校的竞争力和内地的央视新闻的竞争力一样强大。看怎么比?和谁比?比什么?但是内地高校培养的人才也确实非常符合国情,有很强的本土适应性,所以这点是香港大学很难比的,不过选择香港大学的孩子们也许把香港也看成一个跳板吧?

4、由庞加莱猜想被证明引发丘成桐教授对国内学术体制的一系列批评

杜:国内学术体制的批评,需要国家的审计部门和国际专家团一同介入,这些成本国家买单,这个钱花得一定值。国内学术体制还在于大量资源被不应该的倾斜到一般意义的所谓高等教育上,应该向基础教育倾向。

5、白烨、韩寒之争引出的文学评论圈的腐败问题

杜:腐败的问题无处不在,所以文学评论有这个争论很正常。诡异的是引起争论的导火索,这个导火索不是国家级评奖这类事件,而是“白韩之争”,可见大家都还不能安静在市场细分之中,还是要搞江湖险恶的侠士比武状。

6、赵丽华的“梨花体”引发当代诗歌的标准以及是否终结的讨论

杜:赵丽华在日常生活中找诗意,这个没有问题,而且应该多多鼓励,找不找得到,写没有写得好是另一回事情。这个首先不是诗歌好坏的标准,而是是不是把诗歌看成承认日常性表达是古老源头的问题。具体的讨论我不知道,但是我承认做馅饼可以是诗,只是我自己如果就这么写有点不满意而已。

7、继去年刘心武说红楼之后,易中天说三国、于丹讲论语等节目使得百家讲坛火爆

杜:郭德刚能火,《疯狂的石头》能火,这个也可以火呀,而且我估计消费群也有很大的交集。这就是中国的状况。这些炒热事件的消费者,用这种行为不是说自己的市民,而是说自己有自己消费选择权的有着文化保证的市民阶层,或者中产阶级和做中产阶级梦想的人们。比起,余秋雨热的变化,就是现在可以明着说“先要让咱们开心!”

8、“秀”时代:真人选秀与个体炒作的泛滥

杜:既然要“秀”,就要拼命,就要搏出位。一个电影的首映式能“秀”,一个人也能“秀”。而且“秀”总是那么遵循着欲望的最基本规则。所以,“秀”到极致,才能无限风光在险峰,也才能看到万丈深渊,倒吸口凉气。

9、中医存废之争

杜:这个事情我整个奇怪。我估计肯定有背后的发起力量。中医存废的问题其实很有意思,中医要彻底废掉就必须要彻底废掉中国几千年以来扎根的宇宙体系的文化沉淀,这个估计难,而且也可笑。中医要存就必须踏实学会国际语汇的表述,这个确实是中医界确实要做,要用勇气将作为哲学观的中医和作为医学的中医做适当的切割。切开来讨论,再看重新缝合的可能,那么这个贡献就不仅是医学贡献,而是文化贡献了。

 

10、郭德纲相声大热

11、《疯狂的石头》热卖引发对独立制片以及借影片对中国当代社会的思考

杜:这两个题目二合一才好。郭德刚的相声和《疯狂的石头》是将中国传统叙事艺术资源和当下议论对象结合的范例。《疯狂的石头》对西式电影的模仿所发挥的共鸣功能其实远远低于它依然依赖的语言噱头、喜剧小品这种资源。前者只有郭德刚一个人赖得住耗了这么多年,这个才有思考的意义。郭德刚一热之后,估计也就要离开这条道路,这个也值得思考。成名后的生活本身成为生活的隔离墙,这个是中国大众文化生产中的一个严重缺陷,就是我们其实没有一个大众文化生产的机制,只有炒作和毁灭大众文化草根英雄的本能。希望宁浩能将一个人的才华转为一种制度的生成。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