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农村平民教育教育 |
农村平民教育从来没有过
文\宋客
某种程度上的确可以说,教育不是你消灭了我就是我消灭了你,却没有在真正意义进行沟通和尊重。
教育祖师爷曰过:有教无类。就是很早承认了教育的重贵族化轻平民化倾向。“五四”时期“大学祭酒”也唱过:平民教育。可是,事实上,中国自古以来只有精英教育和贵族化教育,中国的教育和普通大众是没缘分的,历史上那些在某方面打破差异,用力呐喊促进平民教育的发展只是些浪花余沫。按理说,在新时期这些浪花余沫该绽放更耀眼的花朵。而在地大物博的中国,在班级容量很大的中国农村教育,老师时间和精力有限,加之“上面”变态的“硬性规定”,学校就是逐渐走上精英教育,没有平民教育,不但没有,农村平民教育从来就没有过。
为什么会导致新时期农村平民教育的失败?教育部门、教育领导都难逃其咎。他们动辄谈教育做人,自己却内心扭曲,做着见不得的人,做着敷衍的事,做着想当什么又要立什么的事!他们心中就是升学率,就是升学率后的利益。其实我们该追问平民教育是干什么?谁在平民教育?平民教育如何保障?平民教育效果如何?可是他们却没时间和精力呢。
农村平民教育的失败主要表现在以下五方面:
一是重文件不重实际
行政指令渗透到社会各个领域,教育系统自不可免,流风所被,农村教育从来就是以上级指示、训令、要求、目标、计划为自己的指示、训令、要求、目标、计划,具体的地域乡镇教育、教育风气、学生心理变化等等实际是很少关注的。在他们眼中,只要在邻县有学校办到,有本县有学校和学生办到,其他的学校和学生就要达到这目标,这目标是他们邀功的依据,也是他们考核下面乡镇学校的依据,结果减负也、教育公平也、关注学生也、以人为本也……全是狗屁。
二是重数量不重质量
教育是一项未来的投资,大家议论起来一二三四头头是道,可是教育家教育工作者偏偏很短视,希望在很短的时间里看出效果和成绩,没有的话就证明你的失败,也就是你教育的失败。也难怪,教育领导在任时间不长,每一任只看自己任的业绩,没怎么想来种点树给后来者乘凉。这样,只要上重点高中的学生多,只要有业绩,他们学校就是名校,他们就是名师,却没见怎么关注他们没考中的、中途退学的、出变故的。素质教育这词我一般是避免说的,一些农村地区把素质教育当洪水,很简单的以为就是“无为”和减少作业量,而很少去保证质量,结果学生有错不能管学生成绩没达标也没办法,
三是重个人不重集体
小升初考、中考成绩都是代表本校、代表本镇、代表本县教育实力、领导才能乃至晋级升官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在这个潜规则下,一级压一级,具体到学校老师,你只能看好学习成绩好的,以班级、以某科过线的优秀率为考核依据,而“重赏之下必有勇夫”AND不如此在学校混不下去的氛围下,老师抓学习好的事理所当然的,这叫做“因材施教”;再说教育司某司长也明确说过不反对合理地分班(即分层次教学)的。这样在“AND”下就自然有DNA的区别,老师顺理成章看重自己学科的名誉、班级优秀率的名誉、学校这个集体,而这些就不能不培优和重视学习成绩好的了,领导重结果不重过程,教师不得不跟进也。
四是重关系不重关注
“教育公平”这词很美好,但是具体实施肯定是有水分的,民怨很大的“择校费”就是典型的例子。“择校费”乃至“择班费”、“择师费”都相继产生,一方面有些老师经验老道固然称道,另一方面他们在“威名”下上面对他们的设置也自然有倾斜,所以,去某学校,找关系;去某班级,找关系;进快班,找关系。教师子女、政府子女自然是在好的学校、班级、老师下学习。
五是重职业不重事业
在农村,一流的老师都闪了跳槽了不教书了,二流的老师当官去了,三流的老师在职业上想法设法赚钱去了,只有二流和三流间的人很狼狈地坚持着。而这种坚持在“上级”的政绩下,会风雨飘摇。“百年大计”,他们眼中一年就见分晓,没分晓就得淘汰。教师和其他工种一样,是一份职业,但这份职业和其他职业是不同的,有点给人圆梦的神圣在。把教育不看作职业的人,是可以早点闪的权力关系户、社会破落户;把教育看做职业的,是农村平民教育的旁观者;而把教育不只看做成职业的,才是农村平民教育的执行者,他们才是农村平民教育的中流砥柱。
自由天性在农村中学是会被消磨的,艺术天才在中途是会自己知趣溜之夭折,农村平民教育只好继续等待着。
- (2008-12-16 19:28:10)
- (2009-03-19 00:01:02)
- (2009-09-04 00:25:19)
- (2010-02-23 00:03: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