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中学寒假老师不读书宋客杂谈 |
农村80后老师:我为什么说老师原来不读书?
文\宋客
2010年2月3日《成都商报》05版“要闻”栏里,在《寒假学生写作业,老师咋能不看书》(点击电子版图像可查看原文)一文里提到的一篇博文引发了教师该不该寒假看书的热议。好多论坛网站包括凤凰网、新华网都转载了《成都商报》的这篇文章。
该文提到的那篇博文《农村中小学老师寒假休闲八法》是我写的。作为一名农村一线80后老师,我那篇博文在“看立场不看对错”的某些人眼中,是对教育和教师充满“不满情绪”的,对教师队伍是“很不利”,我应该替老师“说好话”,不然就是……(一系列贬义词,略),对于这点,我宋客只能笑笑。
关于前面那篇博文,我想说几句:
该报记者没直接采访我,不过是另外的一个网友间接的“采访”。
《成都商报》的记者是把题目夸大了,删除了我的定语“农村”等等,而且臆断说我写的顺序就是排名(其实随意写的,至少我没有排名的意思),不过,就我认识的一些当老师的朋友队伍里,就我身边亲历的例子里,我实在觉得我说的结论是不错的。
农村中学一般没有高中,绝大多数是初中,初中在“减负”的号令下,毕业班中的重点班除外,是没早晚自习的,他们周末也休息,时间是充裕的。至于七八年级,一般老师一星期十节课左右,甚至好多还是“教授级待遇”,才五六节课,上课外,批改作业之类,因为减负,你想频繁也不能频繁到哪去。双休日,那没事,就只能休闲了。小学的也差不多。我也相信也知道他们绝大多数该上的课该改的作业他们都完成了,都做好了,而且正当的休息时间是谁也无权干涉的。我只是个人感觉,因为是职业的要求,老师尤其是年轻老师,在自身素质方面是不是该有更高的追求和提升呢?就以语文老师为例,有多少语文老师一年看过两本新书?文学性的也好,专业性的也好,都算数,他们最多看几本知音和读者。又有多少语文老师一年看过一两本“旧的”经典著作?语文老师如此,就不说其他的科目老师了。我去过好多农村中学,在当老师的朋友的卧室里,至多就是那么几本大学文学教材、教育学心理学教材和教师培训发的教材,而且书本都布满灰尘,写满“沧桑的崭新”。
也许有人说,电脑时代,需要教案、课件、习题、教学反思,百度之。我觉得,教师临时抱佛脚,是不是太取巧?长期这样下去的老师,电脑代替人脑,百度变成白痴,你怎能指望他们培养的学生是“独立人格”?
目前的教育,在观念里是“地位崇高”,但在农村现状里是“五味杂陈”,农村老师更该“感同身受”。所以,我就觉得,作为一名老师尤其是年轻老师,我们一方面要努力争取我们该得的绩效工资和其他补贴,打倒部分王八蛋教育领导;另一方面,平时闲暇时也该充充电(不仅仅指看书),这是老师职业在新时代要求,也是家长和社会对他们能有更高修养的期待。
李忠卿写的《谁来给老师布置寒假作业?》是对《成都商报》上我那观点的回应,李先生说:“放假不等于放松,放松不等于放纵,既然属于正儿八经的带薪休假,理应对得起享受的待遇。”整体“放纵”倒不至于,但我觉得无不参考。
教育,既要攘外,又要安内。这才是“和谐”。
《成都商报》围绕我那观点引发的观点我也说一下。
老师的“作业问题”,我不认为领导给老师布置作业是什么良策,非自愿的结果就是应付和反感。我也没说不读书就是低俗、读书就是高雅,那是王红教授说的观点。我也没强求大家“人人都一样”一定看书,但教师队伍(尤其是年轻教师队伍)“人人都一样”不看书,我是奇怪的。
把老师不读书说成是社会“浮躁”和“先追求物质其次是精神”,把老师不读书的根本原因说成是老师是缺少事业心等等,这是有点“诬陷”的,也是有点对的。
说千道万,制度杀人。
PS:相关讨论链接
1、该文在新浪论坛大话教育地址:《80后教师:老师原来不读书》
《成都商报:寒假学生写作业,老师咋能不看书》
《多少老师会看书?8成说自己会看过半说同行不看》 2010年2月4日《成都商报》06版“要闻”
《老师博客自曝寒假休闲八法》
《老师晒休闲法:寒假就是不看书》
《老师发帖感叹:老师寒假不读书》
《老师自曝:寒假打麻将排第一,补课排第二》四川新闻网-成都商报
《李忠卿:谁来给老师布置寒假作业?》
《农村老师寒假若真的以玩麻将消闲为何不可》 文\黎文东
《老师寒假为何不读书》
《教师的寒假,谁来指手划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