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分类: 发表文字 |
二、我校校园诗歌创作“繁荣” 的背后:大学人文精神的高扬与理性精神的回归
当代著名诗论家谢冕教授曾说过:“校园诗的作者,是中国最有文化素养的青年知识者。在中国这个基本是农民的社会里,年轻而拥有文化知识的这部分人,自然地成为为社会的今天和未来进行思考和呐喊的最活跃的力量。”
在我校校园诗歌创作背后,正是有这样一股思考和呐喊的力量,才得以让校园诗歌逐渐走出稚嫩的藩篱,卸下传统诗歌的包袱,以积极和新锐的姿态面向读者,这其中不乏实验性、先锋性的诗歌作品,使我校校园诗歌呈现多元化的格局。这种多层面艺术探索正是大学人文精神的高扬,而在校园诗歌从写作内容到技巧上的扬弃,也预示着诗歌理性精神的回归。
在此,笔者仅以下五人为例(他们曾是《柳芽》诗刊中一支较为活跃的力量),透过他们较为独特的审美视角,谈谈他们的校园诗歌作品以及诗歌创作上的认识。
李小明:不再孤单的灵魂
“如果影子悲哀\你的边缘\一度是我漂浮的远方\当我站在夜间\远方的步履开始感伤\踏着野花\走过野麦的陌生文学”(《不再孤单》)
重视意象名词。在李小明的诗里,我们得看清一些意象:麦子、石头、女神。麦子是从诗人海子那里凸现出来的一个重要意象,在李小明的诗里,精英意识,在追求一种精神层面。这种追求首先体现在对待具体的生活上。生活里很多细节更是麻木了人的意志,机器社会使人“异化”成机器的一部分,我们面对的东西包括感情都“程序化”,刚出校园的诗人李小明笔名南岩凭着年轻人的敏感和热情,写到自己的感想:“每一张纸都是七色线条,远远地错落\一个水桶里漂浮的葱味\我习惯于熟睡一个消息\在擦拭身体的阳光下赤裸乳房,这就够了\穿过三次秋天的夜晚\穿过七场电影的结局\在最简洁的梦中倾听一次爆炸\哪怕一个纸条\在中午的一点和着火柴一层层打开”(《雨和我一起燃烧了四天》)有网友因为这首诗评价说昔日的李小明今天的南岩是“80后诗坛怪才”。这首诗突出的是表现了诗人眼中“被数字纠缠住”的现实世界。因为数字(对应码是现代的机器化的程序生活)对于普通人来讲是越理越乱;对于诗人来讲,是越乱越理。这些数字(程序生活?),在继承古代老子的“道生一”思想外又加以延伸,是清晰也是混乱,是多也是少,是正常也是异常,是现实也是想象,是继续也是停止,是简单也是复杂,是愤懑也是抗争,更是突破的进取的趋势。
在精神追求上,由实在的生活感受到个人内心的叩问和寻问,再到一种“平民关怀”。诗人多是自说自话自娱自乐自我陶醉自我封闭自视清高,作者在尝试变更这种脚色,他要在这社会有“声音”,要“发言”:“声音不多了,掏空的面具在响尾蛇的\尾巴寄生三次保姆的谎言\我看见羽毛外部的一生以及痛的关节\今天,我将创立一排众人的宗教,远离一个零\学会朴实的生活和脆弱的性格
陆安:以梦为马
(陆安,笔名以梦为马。文学院03级校友,现供职于孝感学院党委宣传部)
李德南:童话的眺望者
(李德南,笔名牧木。政法学院03级校友,现就读于上海大学研究生院。在校期间出版诗歌散文小说合集《苹果掉下来》。)
高中时代就已出版作品并加入广东茂名市作协的李德南,对于诗歌写作有着异样的感觉,正如“从一个意象开始/以一首诗歌的形式结束/对于不是诗人的我/袭击出人意料/然而——酣畅淋漓”(《灵感》)中写到的,诗歌创作给他带来的是收获灵感时痛快。然而“诗不是大众娱乐,而是精英文化,是人类灵魂的终极安慰。”(章凌霄语)在李德南的诗歌作品中,那种区别于大众文化的特征表现为哲理性思考和唯美气质。
爱情永远是歌者取之不尽的灵感源泉,是燃烧诗人纯真心灵最初和最终的火焰。唯美气质在李德南的爱情诗歌有着别样的风情,在他的诸多爱情诗中,爱情都有着坚贞、纯洁、甜美的美好特点。“千百年后不老的诗歌/还在传唱着/最原始的悲伤/我追逐童话的征程/仅是通往了最深的寒冷/你的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