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宋客
宋客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7,278
  • 关注人气:1,818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春风化雨柳芽新(1)  作者:黄巍

(2008-03-20 17:33:35)
标签:

杂谈

柳芽诗社

评论

校园诗歌

分类: 发表文字
 宋客按语:本文是黄巍为《孝感学院报》写的一个介绍本校诗歌和我们创办的《柳芽》诗社的一篇通讯,也在《柳芽》第四期上拟发。在关于一些朋友的诗评上(小明、陆安)也是我和他的合笔,但功劳他最大。谢谢他的介绍。
(补记:本文最初发表在2008年3月31日、4月18日、4月30日《孝感学院报》第三版上。)

春风化雨柳芽新

                          ——回望近年来我校的校园诗歌创作

 

 

校园诗歌作为诗歌的一个类属,其饱含深情和极富生命活力的特点,受到了读者的广泛的喜爱。它的创作范围一般是大学校园,校园风景,纯洁爱情,珍视友情,浓厚乡情,读书自习等都可作为校园诗歌的创作题材。校园在诗歌中已经成为了诗化意义上校园,它来自现实校园,又和现实校园拉开了距离;它将现实校园拆开打散,然后再将现实校园按照诗美规律重新组合,让校园获得诗的灵气,发散诗的韵味、幻象和魅力。

近年来,随着我校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发展,我校学生在文学创作上锐意进取,不断创新,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其中诗歌创作上也呈现出较为繁荣的一面,2005年至2007年两年的时间内,文学院陈佩同学的《清风过耳》,政法系李德南同学的《苹果掉下来》,文学院甘庆超同学《怀念流水的声音》,生科院翁添富同学的《去心领域》四部诗歌散文集陆续出版,受到了来自校内外的广泛关注。

 

一、《柳芽》诗刊的创办:多彩校园生活与纯真心灵空间的自觉延展

 

今夜我是行人

在路上

寂寞也许  疲惫也许

而窗外

明月与灯火同样无眠

                                 ——李德南《在路上》

美国著名未来学家约翰·奈斯比特在《我们将进入一个什么时代》一文中认为:“每一间教室也应该放一个诗人,一个教室里同时有一个诗人,还有一台电脑,让他们共存。……我们确实非常有必要使两者保持平衡:高技术和高格调。我们的技术变得越技术,我们就越需要诗人。”

时代需要诗人,校园需要诗歌。在追寻诗歌真谛的路上,我们和所有的人一样,渴望抵达诗意的彼岸,那里有我们所期待的“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树生花,群莺乱飞”的胜景,那里有我们一路风雨兼程的渴望与期许。

……

2005年11月由校团委和文学院主办的《柳芽》诗刊正式面向读者,现已出版三期。它是一个鼓励校园诗歌创作和交流的平台,它也是一个真正让一群读诗、爱诗的陌生少年的目光得以交汇,情感得以共融的焦点。在《柳芽》里,他们用各自的语言方式旋舞于灵魂的底部,或用诗作为阐释和释放自己寻找心灵对话的空间,渴望倾诉也期待聆听;或用诗歌去面对诚实而普通的生命,或与之相关的事件或场景,从中去感悟独具昭示的某种内在的东西。

2006年11月,孝感市文联《槐荫文学》责任编辑章凌霄欣然为《柳芽》诗刊作序——《年轻的歌唱  朴素的光芒》,祝贺《柳芽》诗刊第二期的出版,鼓舞我校年青的校园诗人们今后写出更多的精彩作品。

他写到:这期《柳芽》上的校园诗人,以不同的角度表现了现代诗的理性、静观、热烈及至内心体验,摆脱了虚妄的幻境,回归到具体的生存环境之中。同时,他相信:年青的校园诗人们会将更多的生活体验和对人生的热爱,发酵成一首首优美的诗篇,奉献给伟大的时代和热爱的生活,以及喜欢诗歌的读者。

……

曾经的他们是一群喜欢匍匐在城市高层建筑上的少年,用灼灼的目光,打量着这个匆忙的世界,陌生的人群;他们曾在三月的草地上席地而坐,谈笑风生,畅谈诗歌以及和诗歌有关的一切;他们也曾在凌晨十二点的星光下,在蓝墨水的下游写下心灵的片刻顿悟,盛开在纸上的诗篇如同七月湖莲……在这伟大的时代,在这张扬着青春气息的校园里,他们用对于生活的执着与热爱,在沉吟的句子里寻找校园诗歌潜在的可能性;在这个诗歌“丰富和贫乏”的年代,他们用稚拙的笔迹,涂涂抹抹,写下青春的骚动和年华的色彩。这一切,又在《柳芽》的召唤下,装订成册,成为.学子手中竞相翻阅的诗篇。

如今,有些人的脚步已经踏上了异乡的土地,或离曾经熟悉的春晖湖畔渐行渐远,但他们会记住有一个舞台,曾让他们的作品面向喜欢诗歌的人们,曾让校园的天空因为诗歌的存在而更加明亮,而我们在此也有理由记住这些人的名字:李小明、陆安、宋志鸿、李德南、陈佩、邹金良、何霄、周新超……他们的诗歌丰富、拓展了我们纯真的心灵空间。

这个名单可以开得很长,如同他们的诗行一样,在划上最后一个句点时,还在冥冥之中意犹未尽。让我们感觉在追求精神富足的行程中,这群写诗的人是一群幸福的人。写诗、谈诗、爱诗的人们,不论他们多么贫困,他们是富有者,他们享有来自天上的梵音。并认为诗是另一种宗教,它最终将人类向着光明的境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