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春风化雨柳芽新(3)  黄巍

(2008-03-20 17:22:32)
标签:

杂谈

分类: 发表文字
 

春风化雨柳芽新(3)

                          ——回望近年来我校的校园诗歌创作

 宋志鸿:诗歌是一种双向沟通

宋志鸿,笔名宋客。文学院大四学生,《柳芽》诗社首任社长。)

“宋客”是宋志鸿的笔名,这个名字在孝感槐荫论坛文学版块上,算是一个“人气招牌”,虽谈不上“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但透过他的文字和嬉笑怒骂可以看见当代大学生最为青春的姿态。

宋志鸿曾这样谈论诗歌,他说:在某种程度上说,写诗,就是唱给自己听的歌。这样理解诗歌,是说诗并不是象牙塔,并不是座上宾。而在于,一是承认诗歌体裁关涉写作者自我的独特体验和独特灵悟,它在生死关头,它在梦幻境内,它在鸿蒙版图;二是直指欣赏者身心领悟与感受性,去化物于我,去借花思佛,去漫步云端。

他谈到了诗歌是写作者与读者的一种双向的情感沟通。这其实暗合了现时一些文学评论者对于90年代诗歌症结的的描述:诗歌不再感动读者,不再成为读者生活的内在需要,在于诗歌写作的极端个人化追求,使诗歌不再具有一种与他人(读者)沟通的内在整体感。

宋志鸿的诗便在尝试着与读者进行这样一种沟通。如:“到现在我还没有出车祸/我还能走路说话/我要吃饭/吃两碗”(《算是写一个故事吧》)这是一段值得玩味的文字,生活中总有这样那样的无奈,抑或江郎才尽,抑或可遇不可求,面对此种无奈和缺憾,有的人会低潮,有的人会振作,有的则会随遇而安。作者表达着看似不着边际的感叹,其实,他是将生活的原味,用一种口语化的表达,寻求与读者的情感对接和心理认同。然而,笔者以为,这种沟通毕竟是个人化的,它缺乏一种与时代、与社会的沟通,其强烈的个性色彩和自我意识一方面在昭示他独特的诗歌语言,另一方面也将阻隔了他面向更宏大的外围世界。

多重的审美视角也是宋志鸿诗歌的一个特色,如 “牡丹亭里谢了牡丹/桃花扇里隐了桃花/花事相谢的时候/荼蘼要看的/只是一个过渡/云/挪开了/ /遥想冬天的最后一次大风/遥想冬天的最后一瓣雪花/潺潺  嫩绿/干枯的永不”(《干枯的永不》)作者运用具有古典韵味的故事引出一段关于花的联想,暗示再美好的事物总有凋敝的时候,再荼蘼的花事也“只是一个过渡”。然后视角转回现实,在“春风/也吹软了冰湖”的事实面前,他怀想曾经肆虐的风雪,然而视觉上的一抹嫩绿与听觉上的一段潺潺流水音,让他悟出生命萌发的多种可能性。

 

邹金良:诗意的原乡

邹金良,笔名断翅鹰。文学院大四学生,《柳芽》诗刊首任主编

邹金良是一个对故乡很迷恋的歌者。在他的诗歌作品中,对于故乡的风物的描写,对于故乡亲人的回忆,都散发着一种较为鲜活、较为原生态的气息。海德格尔曾说,诗人的天职是还乡,还乡使故土成为亲近本源之处。无论是现实的还乡,还是精神的还乡,邹金良都试图我们讲述他最为珍视的原乡。

一路土铳爆出了山间恒久的宁静/唢呐载着红轿在山路十八弯上悠悠荡荡/青山绿水送来了我的祖母/也嫁过来了那张青色的红竹床/鲜红的双喜如祖母温柔的笑脸”(《红竹床》)故乡老屋里的那个竹床,从早年的青色到如今的红色,记录着祖母与家族繁衍的历史,对于作者而言,它身上更有童年时光里最值得记忆的片段:“我停止了翻腾,把调皮也带进了梦乡” 然而,一个红竹床所带给作者的不单是记忆,还有思考,当满天的星星被霓虹灯所遮蔽,当祖母的蒲扇被机械的电风扇所替代,作者只能用文字来拼接那些唯美的画面了,这种唯美是“蚊香草”,是“绵绵秋蝉”给予的诗意,而不是信息化时代给人带来的愉悦和快感。邹金良的诗对于信息化和数字化时代的到来有一种本能的漠视,而自然之风是他始终追寻的。

父亲的故事,是邹金良诗歌创作的一个重要母题。“九月/父亲的稻田正金黄泛滥/父亲在他鞠躬的同时手里晃动着镰刀/这是生命最原始的最公平的等价交换”(《九月》)“呵中秋/父亲扁担的两头/一头叠着一千个满月”(《中秋》)“父亲的稻田里/鲜血流尽的金黄正发出/沉甸甸的呐喊”(《写在时光的屁股上》)从这些句子中可以看见,邹金良歌颂着善良的心灵,对于在故乡劳作的父亲,心存敬仰。而这一切的原因或许从这句中能得到答案“父亲坚信这土地/却否认我是土地的儿子/并试图发射一个奇迹/于是佝偻成一张弓”(《九月》)

邹金良诗歌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我校多数校园诗歌作者的写作方向:重视诗歌回归到一种单纯、自然、通俗易懂的存在状态。这里像陈佩、周新超、何霄等人的诗歌都自觉不自觉在朝这个方向靠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