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春风化雨柳芽新(4) (黄巍)

(2008-03-20 16:23:11)
标签:

杂谈

分类: 发表文字
 

春风化雨柳芽新(4)

                          ——回望近年来我校的校园诗歌创作

 

三、回望校园诗歌写作的思考:用校园诗歌装扮和谐校园

回望近年来我校校园诗歌写作,是因为一路走来的艰辛与泥泞,欢欣与鼓舞始终激励我们更为坚定的走下去。记住曾经拥有的青涩与悸动,才能让我们更为坦然的面对前方的路途,在那些有过的诗歌的年华里,将会是我们记忆深处最为怀想的一季风景。

笔者拟提供几点浅见谈谈诗歌在校园生活中的价值导向作用以及我们应该注意的,以提醒我们把共同的、永恒的东西表现出来,同时也企冀让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都能洋溢浓郁的诗意和无尽的魅力。

 

(一)、用诗歌之美引领校园生活。

诗人荷尔德林倡言“诗意地安居”的生活哲学,他说:人充满劳绩,但还/诗意的安居于大地之上。在中国当代诗歌主流价值沦陷的今天,“诗意的栖居”这种哲学意义上的思考变得更为重要,当我们用心去打造,用爱去聆听,用双眼去关注沸腾而丰富的生活,就会发现周围存在着许多美好的东西,心会变得柔软,“软之于内是善良,软之于外是敏感”(余秋雨语)。而诗歌恰恰能在这方面给我们带来滋养和启示,并且获得对于生存的自信和意义,获得精神的慰藉和愉悦,从而引领我们更加真实而从容地走向这个世界。

或许诗歌创作并非一种我们面对现实生活的实际需要,甚而是一种永难达到的只为我们生命所需的一种想象,但它在诉诸人的精神生活需求的同时,却能使人获得心灵的净化和培养对于事物的审美意识。用诗歌之美引领校园生活,使之变得丰富多彩并非奢望,校园诗歌创作使我们留心并善于捕捉住生活中那些有价值的东西,若是缺少这种意识,任凭美好的东西转瞬即逝,久而久之,以后再有好的东西,你也不会珍惜,日子过的黯淡无光。充满诗歌之美的校园生活才会阳光灿烂,你对生活会更投入,也会更超脱,既贴近又保持距离。

 

(二)、建设和谐的校园文化需要校园诗歌的参与。

诗歌需要校园作为媒介和载体,诗歌形式和内容才会多元而丰富;同时,校园更需要诗歌作为内在的精神指引,校园文化才会健康、繁荣、有序。优美宁静的校园环境本就如诗如画,而年轻的学子也有着诗的激情和冲动,再加上丰富的人文知识的积累,浓郁的艺术气息的感召,这些无疑为热爱诗歌的人们的创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那么我们更应该沉浸其中,将美好的一切化作诗的语言,来丰富我们的精神生活,为校园文化增添色彩。

我校在构建和谐校园的进程中,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为广大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创作环境和交流平台。如校文学院每年举办的社团文化节和科技文化节中都有诗歌比赛的内容,每年定期举办诗歌朗诵大赛等等从内容到形式新颖的校园诗歌赛事;在《孝感学院报》、《伊甸园》、《柳芽》等校内刊物中鼓励诗歌创作、刊登了大量校园诗歌作品。在构建和谐校园文化的进程中,校园诗歌以它独有的魅力,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三)珍惜我们年青时候的“修辞冲动”,勇敢去写。

笔者经常听到读者倾诉这样一种困惑:我很喜欢看书、阅读杂志,并且总有那种写作的冲动,总是尝试拿起笔去写点什么,可是害怕一下笔之后写不出什么“像样”的东西来。这种感受应该就是某位诗评家说过的,几乎每个人在其生命成长过程中,都有过青春期的修辞冲动,而写诗从某种意义上说是达成“精神成年”的一个必经阶段。

珍惜校园生活中每一个感动我们的瞬间,珍惜我们和朋友在一起的每一个难忘的时刻,珍惜我们在书中每一段受到启发的哲思……勇敢的去写下来,修辞无需华丽,语法也无需技巧,敢于表达,敢于将体悟幻化成文字的人们,才能享受收获的乐趣,并从中获得心灵的净化和人格的升华。

同时,在回望我校校园诗歌近年来的创作中,有些问题也是值得我们思索的。

 

(一)、校园诗歌的品格降低值得警惕。

西南师范大学教授吕进曾对大学生诗歌品格有如下概括:1、校园品格,即题材内容一般与校园生活有关,如读书,思考,友谊,爱情等;2、文化精英品格,即先锋实验精神和批评精神;3、艺术探险品格,即在与中国新诗史对话中求新求变。笔者在阅读大量的校园诗歌的实践中,发现有一部分校园诗歌作品,正在迷失它应有的品格,走向粗俗、庸俗的迷途,这表现为:部分诗作者过于在形式上求新求异,以致陷入了形式主义的泥淖。有些诗文字晦涩 ,语义含混,令人费解,有的甚至故意玩弄文字游戏,逻辑矛盾,思想混乱,使人莫名其妙,无法解读。

诚然,我们把校园诗歌的品格降低归罪于作者本人是不全面的,另一方面也来自于校园诗歌教育的滞后。课上是德高望重的老教授讲述20,30年代的诗歌作品,课下的学生却读着80、90年代的诗歌爱不释手。这种诗歌教育上的错位和脱节,对于校园诗歌的发展无疑是不利的,渴望以此让诗歌精神得到提升进而发扬光大实在是缘木求鱼。

 

(二)网络文学的介入,使校园诗歌面临机遇和挑战。

网络诗歌写作有其传播迅速,阅读率高,互动性强的特点,受到年轻学子的广泛推崇。近年来,各大以校园诗歌为主题的网站、电子杂志、个人博客等电子媒介的不断推出,正慢慢占据着校园诗歌的阅读视野,并成为丰富校园文化的不可或缺的力量。校园诗歌在写作方式,传播途径、读者群等方面存在着来自网络势力的机遇和挑战。

在我校,网络诗歌的交流方式主要通过论坛(如“槐荫论坛”),贴吧(如“孝感学院贴吧”),个人博客,文学门户网站(如“红袖添香”)等较为流行。这种流

行的背后,也潜藏着一部分人对于网络诗歌写作的盲目崇拜心理,急功近利、矫揉造作、揠苗助长式的写作屡见不鲜。那种网络写作所带来的虚荣感,让一些人丢失了应有的信仰,变得沉沦。我们应该理性而客观的面对网络诗歌写作,一方面校园诗歌要已一种更为宽容的姿态接纳网络写作带来的益处,检阅诗歌的魅力所在;另一方面,也要看到网络写作的隐蔽性和不负责任性对与校园诗歌和校园文化建设带来的冲击,保持校园诗歌应有的品格。

 

如今,《柳芽》第四期已经悄然面世,虽然它未能代表我校校园诗歌的全部数量和创作水平,但至少说明了这样一个事实:我们的校园中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苏醒了,他们能积极地探求通往幸福生活的途径并不断地享受这种求索的过程,正在汇聚中大胆而勇敢地发出自己的声音。在柳芽的生长中,我校文学院的汪又发书记、李道友副书记、周水涛副院长等等都为柳芽提供了阳光雨露,他们的关怀,为柳芽提供了一个温暖的春天,在此衷心地感谢他们。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