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两会代表审议的《政府工作报告》关于住房和房地产问题有了更为明确的表述。有关内容强调了两个抓手,一个是抓住房改革,一个是抓市场建设;同时,突出了两个理念,一个是民生情怀,一个是市场精神。
不过,显而易见的是,当地产遭遇民生,民生至上。
推动消费模式转型,抑制住房的过度消费。从中国国情出发,节能和省地将成为未来房地产开发的基本前提。通过政策引导,扩大中小户型的供给,90/70政策显然将要得到进一步的强化。从置业者角度来看,国家依然坚持不鼓励大户型、豪宅、别墅的发展,同时对提前性置业亦会保持警惕。在这个问题上,有关方面会坚持用金融手段打压短期投资性置业和适当节制消费者的购买力,以推动理性置业。
强调政府和市场分工,实现居住各得其所。《政府工作报告》再次重申了政府在住房保障问题上的责任。经济适用住房、廉租房的建设将进一步加快速度和扩大规模,但遗憾的是没有把中间收入人群列入保障制度性安排中,而只是强调了增加中低价位、中小套型普通商品房住房供应,显然,中低价位的保证是没有保证方的,看来只得交由市场解决。有关“通过高收入家庭的住房需求主要通过市场调节解决”的表述,实际是强调了与政府责任相对应的市场力量的作用,国家不会以行政的方式干预房地产市场,政府层面希望看到的效果还是:上帝的归上帝,恺撒的归凯撒。
加大监管力度,持续宏观调控。政府在规范和维护房地产市场秩序上将是长期的使命。在目前房价还没有表现出明确的、持续的稳定性的时候,宏观调控将不会松懈。土地源头的管理、信贷的调剂、税收的杠杆将是政府手中持有的底牌,随时可以根据情况出手。显然,在不扩大参与市场边界的前提下如何调控房地产市场,政府已经较前几年更为成熟。但紧缩的土地政策与高速发展的城市化和扩大住房供应量的要求似乎还存在一定的矛盾,在土地供应结构中,仍然没能明确政策性住房的优势比例要求,在体制安排上没有明确消除地方政府经营土地动机的方案。
不过,值得高兴的是,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的组建似乎已经发出了一个明确的信号,住房问题作为政府重要的民生目标将面临更多体制性的支持。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