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中国广告节企划金奖受奖感言(高海燕)
前注:2006深圳十大生活方式征选活动最近和中央电视台"赢在中国"节目被授予中国广告节的中国媒体企划金奖.
作为2006深圳生活方式运动总策略,我谨代表2006深圳生活方式运动的组织机构和所有获奖单位衷心感谢国家工商总局、中国广告协会和中国广告节组委会能颁发给我们这样一个特别的殊荣。同时我们还要特别感谢深圳特区报和所有参与媒体,正是主流媒体的话语影响力才能把我们关于城市发展的一些思考放大为一个能够对公众产生一定文化影响,能够对城市产生一定文化贡献、对市民产生一定文化福利意义的公共文化运动,当然,还因为有了深圳市第三方营销传播机构这样敬业和专业的执行和承办单位,还能使它同时不失为一个成功的商业活动。当然在这里还要免不了要感谢积极参与这项活动的近100个有高度、有眼光的商业品牌客户,因为我们在理念上的高度结合,尽管目的各异,但可喜的是,我们都基本实现了自己最初的愿望!
这个荣誉让我们找到了一个新的路径和方式。其实这个路径我们一直在寻找和建设,那就是让公共思想、公共文化和媒体、商业组织,还有公众如何产生一个最完美的结合,而将公共文化和商业品牌的影响和利益都能最大化。
这个荣誉其实还让我们看到了营销的高度。在一个信息过剩的时代,营销或者广告传播怎样制造和利用有效信息?特别是在深圳这样的商务城市,中产阶层以上的主流人群普遍注重控制时间成本的情况下,如何将营销的目的在他们身上高效率的实现?
我们深知,在今天的社会生态条件下,任何有公众意图的行为和目的如果不和商业进行一定形式的结合,是很难真正公众化的。传统意义上的那种小圈子式样的文化交流、精英化的文化探讨在深圳或者今天中国的大多数城市是不合适宜的,至少是很难产生大范围的公众影响的。因此,我们不得不总是在努力寻找商业和文化的平衡点。显然,我并不认为“2006深圳生活方式运动”是最完美的,并且我个人对它存在的很多缺憾至今仍然心存芥蒂,但好在,它作为一种尝试,已经开始了并能获得了一定的肯定,这对于深圳这样的文化短缺的城市,在这个只有“快速结算文化”的城市,我们希望这些方式能成为一种既可以生存发展,又能形成一种推动城市认知的力量。
我们这几年一直在努力进行城市营销,就是不断发现和推广城市价值、寻找和打造城市魅力和城市人文的兴奋点,我们同时也一直在试图进行公共营销、集群营销、整体价值营销的思考和实践,我们希望在一个人们普遍生活在解释中和追求解释的年代,人们普遍消费意义和追求意义的年代,如何制造更有公众意义的解释?如何和商业组织和媒体一起去制造和引导建立更多的公众共识?这些超出产品本身的文化应该是我们认为的营销高度。我想我们每一个营销主导者同时也作为消费者都应该知道,仅仅是那些商业的解释和产品信息的传达是很容易让人疲劳的,甚至反感.只有思想和文化才可以不断制造新的空间、高度和兴奋点。
很遗憾,近几年,深圳的营销策划水平从总体上在全国的一线城市中,特别与北京、上海、广州相比有些落后了。有影响力的、有营销魅力、有文化意义的营销越来越稀缺。尽管在深圳的少数精英企业有很具高度和智慧的营销研发能力和行为,但是相当多的企业还在运用“特区时代”打“深圳牌”时的那些营销手法和习惯;相当多企业和产品的营销行为,在营销上还没有展开"后特区时代"的“自我救赎”;相当多的企业的营销根本不懂得如何使用文化和解释的力量;相当多的企业还主要停留在“简单结算”的水平,就是一分钱就要看到一分钱的产品介绍,一块钱就要看到一块钱的广告版面和时段。其实在我们精打细算的时候,也许我们早已经忘记了营销的本质是什么?那就是被接受,能影响。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尽管它本质上仍然是深圳这座城市文化力缺失的一种商业结果。我想我们应该睁大眼睛看今天的世界,“特区”已经不是以前的“特区”,消费者智慧早已经不是以前的消费者智慧了,他们对生活的理解,对消费的要求也许早已经比我们更加深刻。
我们今年还将开展“2007深圳生活方式推广月”,我们把今年的主题确定为:生活方式成就生活高度。我们希望还能提供更多关于深圳这座城市生活意义的解释。我们还有更多的城市文化和观念运动在计划和安排之中。希望这些都能成为主流品牌和精英型企业的营销载体(当然我们也并不会因为你们的参与而放弃和改变我们本来的目的和意义,我相信有眼光的你们也希望我们坚守这一点)。
商业需要营销、生活需要解释,城市需要运动!
谢谢大家!
2007-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