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深圳房价:心太乱,价更高!

(2007-07-21 19:42:11)
分类: 地产思想
                              2007-6-21

    当前的深圳房地产价格开始表现出一种强烈的经济学模糊性。

    就对价格而言最具决定意义的供需关系来说,深圳在相当长一个时间,年供应当量并没有出现突然性的剧减(2006年有适当下降),从预期效应来讲,深圳的“五年住房建设规划”对未来的供应量亦有明确的解决方案。事实上,2007年的住宅土地供应量新增比例达40%。从需求角度讲,深圳也没有明确的因素导致置业力量的突增性出现,产业性人口、投机性力量都没有发现强烈的外来突发集聚现象。

    作为一个社会心理属性很强的产业类别,深圳房地产市场正在被公众不理性的消极心态主导。

    政策效应“疲软”滋生“价格不可控”意识。从去年年底开始,每一轮宏观调控和重要政策出台所产生的“买卖对峙”现象消失。大多数置业者已经出现“政策免疫力”,两年来多轮的对峙和观望并没有实现他们对房价稳定的预期,他们不再象往常一样等待政策效应的出现,而是选择了“即时置业”。同样,在对活跃置业者的一次抽样调查显示,过半数的接受调查者表示,他们的置业意识受到了两年来国家宏观调控的“教育”和“启发”。尽管在他们过往的经验和常识中,置业并不是一件十分紧要的事情,但宏观调控的频度、力度和广泛传播度,让他们意识到了置业的紧迫性,特别是两年来的宏观调控并没有出现预期效应,甚至出现了“反作用力”时,公众对土地和房产资源紧张的非理性认识表现得特别突出,因此,即时置业、提前置业、多次置业同步登场,深圳的需求开始出现典型的“窝居效应”,本来应该逐年分解的购买力在同一个周期的集群达到了城市的短期供应量不可承受的峰值。开发商在一个绝对卖方的市场条件下,掌控了定价的绝对主动权。

    非专业性舆论加剧了公众对未来预期的怀疑感。最近几年,房地产成为了一种显学,参与市场话语的人士成分复杂,目的各异,少具建设性强的公共价值观和专业价值观,相当多的舆论误导了公众对市场发展的研判。最突出的论调诸如“深港房价趋同论”,“地慌房荒论”。作为一种世界都市群发展规律,深港房价趋同在原理上有一定的依据,但对深圳和香港的城市融合障碍、一体化时间表、生活同城化的可能性等认识和表述不足。从城市开发和发展规律来讲,每个城市在一定程度上都会出现“地慌”,但它同时也是相对的,但现有的舆论夸大了它的消极性。深圳的土地资源在今后长一个阶段对住宅用地的供应是有一定的持续保证的。从城市发展的趋势来讲,随着深圳城市功能和产业结构的调整,现有的人口规模与结构对城市资源形成的压力会在今后某个时期适当缓解。同时,城市格局和区域格局的不断放大与整合,城市空间的不间断整理,都会逐渐释放“地慌”对一座城市的压力。但公众很容易被一个表面的“真理”所迷惑,因此,在房价暂时没有表现出缓和的迹象时,置业者因为不断加剧的对未来房价可能大幅上涨的“恐惧心态”,采取了感性的现实入市行为,加大了供应的压力,在一定程度上推升房价。

    同样,深圳城市化提速和部分片区的规划导向也是房价上涨的新增因素。作为最近房价大幅上涨的指标性片区,龙岗中心城的“世界大运会概念”、南山的“西部通道概念”、宝安中心城的“西部滨海发展区概念”、龙华的“四大新城之一“概念都对这些片区的发展有着明确的指向和强烈的预期。这对于关外关内长期处于发展不平衡状态和中心区人口压力需要持续向关外疏解的深圳,无疑是推升关外部分地区房价的强心针。

    因此,综上所述,加强当前深圳市民对房地产发展的理性认识和市场心理建设是当务之急。显然,政府有关部门是提升公众认识和推进公共共识的最佳行为人和责任主体。在政府态度、政府行为、公众沟通艺术与水平、信息的不断披露与解释上应该大有作为并且存在相当大的改善空间。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