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液化天然气(LNG)难解欧洲燃眉之急
(2022-05-04 11:31:50)
标签:
董秀成能源财经 |
分类: 学术观点 |
美国液化天然气(LNG)难解欧洲燃眉之急
俄乌冲突已经持续两月有余,其演变结果令人错愕,演变趋势更加朴素迷离,本来预料可能是“速战速决”,不料“长期化”却成为趋势,这或许是当初人们最难以预想的境况。
冲突至今,这场冲突的相关利益方获益或受损情况已经变得十分复杂,而且预计会变得更加复杂,其中欧洲受损严重,正在承受难以承受之痛苦,如何演变下去尚未得到清晰答案。
处于全球霸权战略,尤其是如何稳住欧洲盟友关系,或者说,如何将美国霸权与欧洲“捆绑”在一起,去除欧洲某些国家出现的“离心”倾向,避免欧洲与俄罗斯之间的经济贸易融合度更高,美国可谓费尽心机,极力阻挠俄欧能源合作。
在过去相当长时期,俄欧洲之间均有意愿增加天然气贸易规模,并且俄德之间也签署协议,建设一条通过波罗的海海底的北溪2号管道,目的在于避开传统的经乌克兰的天然气陆地管道。
围绕这条天然气管道建设,过去长期存在大国之间的能源地缘政治博弈,在欧盟内部也存在分歧,美国为稳住欧洲霸权,尤其在其天然气产量增加的情况下,竭力阻挠这条管道建设和运行,为此不惜对管道建设相关方挥舞制裁大棒,导致与德国之间关系紧张。
特朗普上台后,力推用美国液化天然气(LNG)替代部分俄罗斯的天然气,施压德国终止北溪2号管道建设,拜登上台后,更是力阻这条管道运营,让已经建成并可以正式运营的管道搁置起来,其未来命运基本可以看到,那就是巨额资金打了水漂。
这次俄乌冲突,为美国实现欧洲战略目标提供了一次重大契机,对于强化美欧联盟关系创造了良好条件,美国在次提出为欧洲提供能源保障,尤其是增大对欧天然气出口。
正如前面所述,欧美天然气贸易合作已经是一个老话题,美国一直比较积极,但由于欧美地域差距,运输距离较远,因此进展不大。
在我看来,这次俄乌冲突,固然对美国强化与欧洲能源合作是一次绝佳的机会,但仍然存在巨大的困难和不确定性,美国天然气很难替代俄罗斯天然气的地位。
首先,美国是否有能力提供较大规模的液化天然气出口能力?比如,天然气液化能力、出口港口专门码头能力、现有欧洲进口专门码头是否满足需要、专门航运船舶及运费昂贵等诸多问题。
因此,我认为尽管欧美之间达成一定数量的贸易协议,但如何落实协议,尤其是在企业层面上落实具体的贸易合同,还还需要一个过程和时间,不可能一帆风顺。
总体来看,如果欧美之间形成液化天然气(LNG)贸易合作关系,对全球天然气市场流向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但由于贸易规模不可能很大,对全球天然气贸易格局难以产生重大影响,对欧洲严重依赖俄罗斯天然气的局面难以从根本上撼动。
其次,欧洲不会不考虑经济利益,天然气价格将制约欧美天然气贸易的动力。
在欧美有关液化天然气(LNG)合作声明中提到考虑采用美国亨利枢纽(HH)价格,对未来欧洲地区的天然气定价权可能会产生直接影响,也可能冲击目前现有天然气价格形成机制。
不过,在我看来,价格问题与政府层面没有必然联系,这应该是企业商业层面的事情,而且可以肯定这是一个美欧相关贸易企业之间商业谈判的焦点话题之一。
由于美国天然气价格形成机制与欧洲天然气价格形成机制存在较大差别,因此双边企业之间合同谈判将是一个十分敏感和困难的关键问题之一,政府不可能强制企业制定何种合同价格公式和条款。
如果美国企业采取亨利枢纽(HH)价格机制,而欧方企业也被迫接受,那么关键问题就是如下几个关注点:一是天然气液化成本,二是远距离海运成本,三是出口港和进口港费用。
如果以亨利枢纽(HH)价格为基础,那么液化天然气(LNG)到岸价格将包括气价+上述成本,预计肯定会比较高。这当然很难与从俄罗斯进口天然气相竞争,在经济成本方面,预计欧洲将承受较大损失。
如果以欧洲天然气价格机制为基础谈判,那么预计可能没有相关能源企业遭受严重经济损失,但彼此谈判也会很困难,美方企业是否可以接受?其经济性如何保障?
当然,面对试图摆脱对俄罗斯天然气的过度依赖,欧洲也许会牺牲某些现实经济利益,从美国进口天然气或许是一种无奈之举,但是,完全取代俄罗斯的天然气进口可能是小概率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