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权力”是最稀缺、最抢手的资源
2010年7月7日/董秀成
从中国历史和文化传统来看,直到目前整个社会与经济生活中最重要的特征之一是“官本位”,社会衡量一个人是否成功,其重要标准是你是否当官以及官位高低。
儒家思想强调“学而优则仕”,说明一个人求学上进之归宿是“为官”,而为官之目的是金钱和美女,因此才有“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之说。
几千年文化传统造就如此社会认同和价值理念,时至今日,社会依然没有逃脱“官崇拜”和“官图腾”社会取向,社会“层级式”的官员“金字塔”现象造就了中国社会体制和运行机制的核心。
记得一次与一位很低层次的地方政府官员在一起聊天,这位连“七品芝麻官”都不是的官员曾经如此自豪地描述:“政府再小,它毕竟是政府,政府就是政府;企业再大,它还是企业,企业就是企业。”由此可见,政府官员才是真正的“仕”,政府官员那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官员。
为何如此呢?其实很简单,那就是因为政府官员拥有“公权力”,公权力的核心是行政审批制度或行政许可制度,行政审批或许可意味着国家资源和利益之社会分配过程。官员层级越高,其掌握的“公权力”就越大,小官小权,大官大权,可一旦“公权力”不被约束地滥用或变相被人利用,“公权力”实质上就变成了“私权力”,那么腐败便应运而生。
既然“公权力”有如此魔力,而且国家赋予各政府部门或机关的公权力又是很有限的,因此“公权力”就必然变成社会“稀缺”资源,按照“物以稀为贵”之原则,“公权力”就必然成为抢手货而被社会趋之若鹜,导致成千上万的人争先恐后、前赴后继地追求“公权力”。如此说来,大批社会有志之士纷纷涌向公务员队伍,许多商人放下身价、弃商从政,许多文人弯腰屈躯、弃笔从政,这些现象就不足为奇!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