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学术观点 |
目前我国能源管理体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从总体上看,我国能源管理体制的主要弊端是低级别的分散的宏观管理,缺乏国家级的统一、协调、权威的能源管理机构,能源管理力量薄弱,能源的基础地位在动摇,由此产生许多现实和潜在的能源问题。这些问题主要是:
1、国家能源宏观管理弱化,能源的基础地位动摇
1998年以后,我国能源宏观管理被大大弱化,没有一个综合的能源管理部门来统管全国能源,这与我国作为能源大国的国际形象是不相称的,与我国未来几十年能源的生产与需求增长要求也是不相符的,低级别的分散的能源管理的效率比较低。能源行业的相关职责分散在各相关部门,突出问题是管理分散,职能划分不清,这种过于分散的能源管理模式,特别是缺少战略管理,难以适应能源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也不符合能源自身发展的规律。
从能源管理的内容和范围界定来看,目前各部委的能源管理职能是以管理对象界定。决策者把能源工业等同于其他加工工业或制造业,能源的基础地位被削弱,综合全面性和长远性的能源战略管理很薄弱。 2、对能源工业特殊性认识不足,能源工业被同于一般的加工业或制造业
国家没有认识到能源在国家生存与发展中的基础作用,在机构改革中采取“一刀切”的做法。随着宏观经济形势发展速度加快,煤电油运全面紧张。能源短缺问题实际从2003年下半年已经开始出现,到2004年则发展得更为明显和尖锐,表现是缺电、缺煤、缺油,媒体称之为“煤荒、电荒和油荒”。2004年,中国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石油进口依存度达到了49%。因为国家缺乏总体战略,没有石油储备体系,在国际油价变化中,我国陷入“买涨不买落”的怪圈。在缺乏立法和能源总体战略的情况下,国家战略石油储备计划启动较晚,而且石油储备基地由谁管理、巨额资金由谁承担、储备油由谁支配却仍然没有定论。
因为国家对能源安全、能源结构优化、新能源研究与开发利用、能源利用与节约、能源储备、能源可持续发展、能源与环境和谐、能源的国际化合作与竞争、与时俱进的能源政策法规调整等等问题缺乏基本研究,所以部分能源产业的生存与发展受到巨大冲击,在国际能源竞争中处于被动位置。例如,石油进口依存度快速增加与石油安全性快速降低之间矛盾的扩大,严重影响到我国政治利益。另外,传统的不可再生的化石能源生产消费的快速增长与可再生能源生产消费的缓慢增长之间的矛盾正在扩大。 3、国家能源产业发展战略、政策和法规等缺乏整体协调,能源产业内部存在巨大矛盾
能源产业是一个有机体,各种能源是这个有机体的组成部分,特别是我国一次能源与二次能源关系中煤炭与电力之间的关系非常紧密。虽然近几年我国分别进行了煤炭、石油、电力产业的管理体制改革,但缺乏能源产业管理体制整体设计,因而是分散的、表面的、局部的和零碎的。目前,我国能源产业主要有煤炭、石油、天然气、电力(燃煤发电、水电和核电等),但各行业政策法规都是站在本行业角度去制定、理解和执行,收不到预期效果。 由于缺乏国家能源综合管理部门的协调整合,能源产业内部存在垄断与竞争的巨大矛盾、能源利益分配不公平等,使得能源产业结构调整和跨行业兼并重组困难重重,能源产业国际竞争力难以提高。例如,国家将一次能源行业煤炭行业定性为竞争性行业,而二次能源行业电力行业实际上是垄断行业,导致煤炭行业竞争与电力行业垄断的矛盾,这不利于能源上下游产业链的公平竞争,不利于煤、电、油、气的跨行业重组的能源产业集团化发展,更不利于能源产业的国际竞争。
我国能源产业内部有壁垒,彼此进入很困难。目前,以低级别分散为特点的能源管理体制不但难以解决能源产业内部垄断与竞争的不公平问题,而且正在阻碍能源结构和能源经济结构的全面战略调整。
4、中央政府能源管理体制不顺,导致地方管理体制不顺 目前,我国实行的是中央集权制。在这种制度背景下,各级地方政府机构设置是上行下效,中央政府设立某个机构,地方政府才会设一个相应机构且必然会设一相应机构。例如,能源统计机构问题,由于中央政府缺少一个能源行业统计组织机构,地方政府自然不会设立相应机构。统计有综合统计和行业统计之分,行业统计是综合统计的基础,综合统计不能代替行业统计,高层次统计不能代替低层次统计。行业统计数不准,综合统计数难以准确。几年来,能源统计失真比较严重,根本原因是能源管理体制不顺。没有依据的决策只能是盲目决策,其后果不堪设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