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心理科普|客体关系论、自体心理学、心理动力论、心理适应论

(2022-09-05 09:20:19)
标签:

李不言

谁之错

四句话点透心理学

新书

心理学

分类: 听雨轩-是雨声?是心声?

客体关系论和自体心理学

在精神分析理论中,客体指的是对个体心理发展影响最为重要的人,通常首先是父母或祖父、祖母辈的养育者,其次是兄弟姐妹。精神分析理论认为,一个人在他成年后是否具有与他人建立信任和友好关系的能力,取决于他早年生活经历中的客体关系。客体关系的内化是大部分幼儿型和幼稚状态的人际关系的成因,这些心理问题如不修正,就会固着下来,给日后人际关系的处理带来麻烦。例如,一个将施虐者与受虐者关系内化的孩子,长大后也会不由自主地重蹈加害者和被害者的关系覆辙。

在客体关系理论之后,科胡特创立了自体心理学。所谓的自体(self)是所有心理结构中占最高地位的执行器官。自体做为一种心理结构,能够进行主观感觉和判断并决定是否行动。科胡特认为保持自尊心和自体统一比性和攻击的欲望重要。具有鲜明、稳定、统一的自体的人就是健康的人。


心理科普|客体关系论、自体心理学、心理动力论、心理适应论

科胡特


心理动力论

心理动力理论是精神分析的核心内容。可令很多研究者困惑不解的是,弗洛伊德一生对心理动力的解释前后各异,甚至自相矛盾。其实如果结合弗洛伊德当时的生存背景,还是可以理解的。弗洛伊德早期认为,心理发展的动力,一是性本能,一是营养本能。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弗洛伊德更加关注人的攻击行为,将人类本能的内驱力和心理能量扩展为性驱力——指向生命和成长的“力比多(Libido)”和攻击驱力——指向破坏、毁灭和死亡的攻击能量。在弗洛伊德晚年,他则进一步关注生本能和死本能——他认为,人类不仅有延续种族或维持个体的生存本能,还有希望死去和希望死后回到初始状态的本能,存在着回到“无”的状态、涅槃(nirvana)状态的本能。60多岁时弗洛伊德被诊断为上颌骨癌,遭受了16年的病痛折磨,最后他请求实施了安乐死。


心理科普|客体关系论、自体心理学、心理动力论、心理适应论


弗洛伊德


心理适应论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本能得以实现,必须经由不懈的努力和形式不同的应对方式。人类的基本应对方式有两种:自我防御和变相宣泄。

1.自我防御

精神分析理论认为,本能欲望和超我的要求以及它们和自我之间的冲突,是所有神经症的根源。防御机制就是自我为了处理冲突所做的努力。自我根据情况自动地运作,启动了必要的防御机制,而且往往一次启动一个以上的防御机制。

2.变相宣泄

本我为了躲避、绕过自我的监督和约束,有时候不惜改变存在或者表达的方式,变相达到满足自己需要的目的。常见的方式有:口误、笔误、梦等。

(摘自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22年出版《全员心理关爱丛书》:《谁之错:四句话点透心理学》,作者李不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