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不言:谁之错——四句话点透心理学(二)

标签:
李不言心理学新书谁之错四句话点透心理学 |
分类: 听雨轩-是雨声?是心声? |
精神分析对心理学的最大贡献,是把人从神坛上拉下来——人既不受神的主宰,也不受个人理性的主宰——可这一拉有些用力过猛、矫枉过正,把人直接拉回到动物的行列,过分强调性本能的影响,这也是从始至今很多人无法接受精神分析观点的主要原因。真理和谬误通常只有一步之遥。事实上,即便是在弗洛伊德时代,性的影响是否真的如其所说无处不在,也是值得商榷的,其中更多的或许缘于精神分析师的自我信念以及由此给患者带来的暗示影响(见兴趣阅读1-2:弗洛伊德的失望)。“如果你身上唯一的工具是一把锤子,那么你会把所有的问题都看成钉子”(马克·吐温)。这就像很多新手心理咨询师反映,自己刚刚学到了一门什么流派的心理咨询技术,马上就一定会遇到最适合这一技术的求助者,其实是同一个道理。
瑕不掩瑜。精神分析理论是第一个完整的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理论体系。其后许多新的咨询流派大都是在对其继承、发展或者批判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时至今日,精神分析的许多观点依然闪烁着璀璨的智慧之光,并在实践中不断得以修正和发展。
兴趣阅读1-2
弗洛伊德的失望
弗洛伊德认为,精神创伤是实际存在的,但关键是造成创伤的内容。他发现,患者诉说的大部分创伤经验都与性有关,有的人还诉说曾经受到父亲或母亲的性诱惑或性骚扰。但是,在那些患者的父母中,有弗洛伊德熟悉的人,弗洛伊德对所听到的性诱惑或性骚扰持怀疑态度,因为在那种家庭里不可能发生此类事情。 1897年,弗洛伊德41岁,那是弗洛伊德首次提出“精神分析”这一术语后的第一年,他遇到了一位42岁的女病人。患者有严重的失眠症,和别的女患者一样,其病症与父亲的性诱惑有关。可是,这位妇人与别人的情况略有不同,即她每次所讲的内容都不一样。弗洛伊德经过思考才恍然大悟,原来这些故事都是编造出来的。她所诉说的“性骚扰”不是事实,而是幻想的产物。 弗洛伊德为此受到了很大的打击,因为他过去所发表的“诱惑说”里的根据大都不是真的,而是患者的幻想和虚构! 当弗洛伊德察觉到患者的回忆只不过是一种幻想之后,非常失望,而且有一种上当受骗的感觉。 |
一、精神分析的基本理论
(一)心理分域论
弗洛伊德把人的心理活动分成为三个层次:意识、前意识、潜意识。
意识是心理活动的表层。意识是在觉醒状态下的觉知,觉知就是觉察。意识既包括对外界事物的觉知;也包括对自身内部状态的觉知;它既涉及觉知时刻的各种直接经验,如知觉、思维、情感和欲望;也包括对这些内容和自身行为的评价。
前意识是介于意识和潜意识之间的部分,其功能是从事警戒任务,不允许潜意识领域中的本能冲动随便进入意识领域。
潜意识是人的心理活动的深层结构,它们通常是被社会的风俗习惯、道德、法律所禁止的内容,包括个人原始的冲动和与本能有关的欲望等。
弗洛伊德打破了理性主义的传统,肯定了非理性因素在行为中的作用,首创了潜意识心理学体系。弗洛伊德认为,潜意识心理历程在正常及变态心理机能中均占有最重要的位置和意义,它决定了个体行为的真正原因和动机,也决定了神经症或其它精神障碍患者的症状。
潜意识具有以下六大特征:
1.无时间观念。弗洛伊德(1915)认为:“潜意识体系的各种过程没有时间的顺序,也不随时间流逝而改变,可以说跟时间没有什么关系。”
2.无视现实条件。潜意识按照快乐原则,顽强地设法满足不合理性的本能愿望。
3.心理现实取代实际现实。潜意识无法区分哪个是真实事件,哪个是心理构建。所以在潜意识里,实际现实常常会被心理现实所替换。
4.无矛盾性和对立性。潜意识中的无矛盾性是以“对立认同”的形态存在的,大和小、高和低、强和弱、善和恶、爱和恨、美和丑均同等看待、互不矛盾,有时甚至还会相互颠倒。
5.无否定性。在潜意识里不存在“否定”、“反对”、“不”之类的概念,只有进入前意识和意识时,才会出现否定因素。
6.形象即语言。潜意识不会使用语言而只能以事物的具体形象来表达自己的愿望。比如饥饿的婴儿只会想到“乳头”或者“奶瓶”的形象,而不会想到“饥饿”这个语词。
(二)人格结构论
弗洛伊德将人格结构分为本我(id)、自我(ego)、超我(superego)三个部分。
本我,又可以称作儿童式自我,是人格中最原始的、与生俱来的部分,由先天的本能和欲望所组成。本我奉行的是快乐原则,要求毫无掩饰和约束地满足直接的肉体快感,以满足基本的生物需要。
自我,又可以称作现实自我,它介乎本我与超我之间,是人格结构中发挥意识调节技能的部分。自我按照现实原则活动。自我感知外界刺激,了解周围环境,储存从外界获得的经验,从而具备了应对现实的功能。
超我,又可以称作道德自我或者父母式自我,是人格结构中道德和准则的代表。超我遵循道德原则。从个体发育看,超我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父母的影响。
在正常情况下,人格结构的三个部分处于相对平衡的状态,但当本我的冲动和欲求强烈,超我给予严厉打压,而自我又没有足够能量进行仲裁、调节时,人就会启用各种不成熟的、神经症性的、甚至是精神病性的防御机制,个体就会出现神经症或精神病性的症状。弗洛伊德同时认为,潜意识里的东西一旦回到意识层,相应的症状就会立即消失。
所谓健康的自我,就是既能适应现实环境要求,又能够找到一条满足本能欲望的合理途径,从而实现心理的平衡。因此,自我越健康,人的心理空间的自由度越宽广。
——摘自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22年出版新书《谁之错:四句话点透心理学》(作者李不言)
李不言新作:《谁之错:四句话点透心理学》,国家卫生健康委“十三五”规划全国重点课题一等奖“家庭、组织、人格系统自和谐心理咨询技术”成果输出、“十四五”规划全国重点课题“全员心理关爱计划”指导教研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