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心理科普|荣格分析心理学的创立

(2022-09-05 11:19:48)
标签:

李不言

谁之错

四句话点透心理学

新书

心理学

分类: 听雨轩-是雨声?是心声?

分析心理学是由瑞士心理学家卡尔·荣格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的基础上,根据自己亲身体验和对临床病人大量观察以及对各民族宗教神话的广泛研究,在20世纪早期提出的一套颇具说服力、同时也存有争议的人类心灵深层结构理论。这一理论勾画出了人类心灵的原始面貌,为沟通过去与现代、东方与西方架起了一道心理学的桥梁。尤其是荣格提出的“集体潜意识”理论,为理解人类的心理和行为提供了独特的视角。

荣格和弗洛伊德的观点主要有三点分歧。

一是比多概念的解释弗洛伊德认为力比多是性能量,早年力比多冲动受到伤害会引起终生的后果。荣格认为力比多是一种广泛的生命能量,在生命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后来,荣格用心理能量取代了力比多。

二是荣格反对弗洛伊德关于人格童年早期经验所决定的看法。荣格认为,人格在后半生能由未来的希望引导而塑造和改变。

三是对人性本身看法上的原则分歧。荣格更强调精神的先定倾向,反对弗洛伊德的自然主义立场,认为人的精神有崇高的抱负,不限于弗洛伊德在人的本性中所发现的那些所谓黑暗和罪恶

荣格分析心理学的主要理论观点包括:

1.人格整体论

人格整体论是荣格分析心理学的核心理论。荣格把心灵当作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他认为,心灵是一个先在性的概念,与精神和灵魂相等。心灵是人的—切软件内容的全体,如思维、情感、行动等一切意识到的和一切意识不到的内容。人格的原始统—性和先在整体性,不仅在理论上追求心灵整体综合,而且在临床上要求恢复人格完整。荣格强调,心理治疗的目的应该是发展病人的创造性潜力及完整的人格,而不是治疗症状。

在荣格看来,心灵或人格结构是由意识(自我)、个体潜意识(情结)和集体潜意识(原型)等三个层面所构成。

意识:人格结构的最顶层,是心灵中能够被人觉知的部分,如知觉、记忆、思维和情感等,其功能是使个人能够适应其周围环境。意识过程的中心是自我(ego),正是出于自我才保证一个人人格的统一性、连续性和完整性。

个体潜意识:人格结构的第二层,包括—切被遗忘的记忆、知觉和被压抑的经验,以及属于个体性质的梦等,相当于弗洛伊德心理分域理论中的前意识和潜意识部分。荣格认为个体潜意识的内容主要是情结,即一组组压抑的心理内容聚集在—起的情绪性观念群,如恋父情结、性爱情结、权利情结等,它决定着我们的人格取向和发展动力。

荣格认为情结的作用是可以转化的——它既可以成为人的调节机制中的障碍,也可以成为灵感和创造力的源泉。情结来自先在的超个体的共同的心理基础。

集体潜意识:人格或心灵结构最底层的潜意识部分,包括世世代代活动方式和经验库存在人脑结构中的遗传痕迹。集体潜意识不同于个体潜意识,它不是个体后天习得,而是经由先天遗传;它不是被意识遗忘的部分,而是个体始终意识不到的东西。

荣格认为,人类遗传下来的原型不需要借助经验的帮助即可使个人的行动在类似的情境下与自己的祖先相似——很多时候艺术家的创作“如有神助”,就是原型起着一部分作用。

弗洛伊德把他的心理分域理论类比为岛理论。为了和弗洛伊德理论加以区分,荣格则把他的理论比作“岛理论”(岛和冰山的本质不同在于,一个处于悬浮状态,一个连接着广袤的海底根基)——显露出水面可以看到的那些岛屿,是人能感知到的意识;由于潮涨潮落忽隐忽现的水下岛体部分,荣格称之为个体潜意识(相当于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中的潜意识);而岛的最下面是作为基底的海床,就是我们的集体潜意识。(图1-2  弗洛伊德的“冰山理论”和荣格的“岛理论”)

2.人格动力说

荣格认为,心理能量是人格的动力,人格动力推动人格的发展。心理能量是一种普遍的生命力,不是性本能。心理能量既可以是意识的也可以是潜意识的。心理能量是通过转换来影响心理活动的。它永远不会消失,但能从一种心理内容转换为另一种心理内容。另外,心理能量和生理能量也可以发生相互转换。荣格借用物理学的能量守恒原则来解释心理,即能量在心理结构中可以转移,并且可以把某一结构的部分特征也转换过去。

3.人格类型说

荣格根据心理能量的指向划分人格类型。个体心理能量的活动倾向于外部环境,就是外倾型的人;心理能量的活动倾向于自己,就是内倾型的人。荣格还将人的心理活动分为感觉、思维、情感和直觉四种基本机能。他把两种态度倾向和四种机能类型组合起来,构成了八种心理类型,即外倾思维型、内倾思维型、外倾情感型、内倾情感型、外倾感觉型、内倾感觉型、外倾直觉型、内倾直觉型。

4.人格发展论

荣格认为,心理发展的最终目标是个性化即自性实现,其中要经过一系列的发展阶段。他把人生划分成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童年期(从出生到青春期)。最初是无序阶段,儿童只有零散、混乱的意识;然后是君主阶段,儿童产生了自我,出现了抽象思维的萌芽,但缺乏内省思维;最后是二元论阶段,儿童出现内省思维,自我被分为主体和客体,儿童逐渐意识到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

第二阶段:青年期(从青春期到中年)。随着自我意识的发展,年轻人需要摆脱对父母的依赖,但心理发展还不成熟。荣格认为这一阶段是“心灵的诞生”阶段。要顺利度过这一时期,必须克服童年期的意识狭窄,努力培养意志力,使自己的心理和外部现实保持一致,以便在世界上生存和发展。

第三阶段:中年期(女性从35岁、男性从40岁开始直到老年)。这是荣格最为关注的时期。中年人往往在社会上和家庭生活中都已经扎下根基,取得了辉煌的胜利,但却面临着体力的衰退、青春的消逝、理想的暗淡,从而出现心理危机。荣格认为,要顺利度过这一时期,关键要把心理能量从外部转向内部,体验自己的内心,从而懂得个体生命和生活的意义。

第四阶段:老年期。老年人易沉浸在潜意识中,喜欢回忆过去,惧怕死亡,并考虑来世的问题。荣格认为,老年人必须通过发现死亡的意义才能建立新的生活目标。他强调心灵的个性化实际上要到死后的生命中才能实现,意味着个人的生命汇入到集体的生命中,个体的意识汇入到集体潜意识中。

(摘自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22年出版《全员心理关爱丛书》:《谁之错:四句话点透心理学》,作者李不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