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听雨轩-是雨声?是心声? |
(二)心猿意马
随着身体的发育,心灵和思维开始活动——于是唐僧有了他的大徒弟行者悟空,并得到了白龙马。书中说,猿猴道体配人心,心即猿猴意思深;马猿合作心和意,紧缚牢拴莫外寻。要不人们怎么总爱说“心猿意马”呢!
这大徒弟可是着实厉害,天不怕地不怕,腾云驾雾,无拘无束,变化多端,无所不能。这不正是我们一颗穿越时空、自由自在的心灵吗?
而白龙马,则很明显代表的是人的意志。意志是有意识地确立目的,调节和支配行动,并通过克服困难和挫折,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不管山高路险,他始终向西。
其实《西游记》通篇就是描写人的内心和精神世界的小说。唐僧的三个徒弟:悟空、悟能、悟净,“悟”的字面意思不就是“我心”吗?再来看《西游记》的章回目录:灵根育孕源流出,心性修持大道生;八卦炉中逃大圣,五行山下定心猿;心猿归正,六贼无踪;邪魔侵正法,意马忆心猿;外道迷真性,元神助本心;外道施威欺正性,心猿获宝伏邪魔;心猿正处诸缘伏,劈破旁门见月明;心猿遭火败,木母被魔擒;外道弄强欺正法,心猿显圣灭诸邪;情乱性从因爱欲,神昏心动遇魔头;心猿空用千般计,水火无功难炼魔;法性西来逢女国,心猿定计脱烟花;二心搅乱大乾坤,一体难修真寂灭;涤垢洗心惟扫塔,缚魔归正乃修身;心主夜间修药物,君王筵上论妖邪;情因旧恨生灾毒,心主遭魔幸破光;心猿钻透阴阳窍,魔王还归大道真;心神居舍魔归性,木母同降怪体真;姹女育阳求配偶,心猿护主识妖邪;心猿识得丹头,姹女还归本性;心猿妒木母,魔主计吞禅;禅到玉华施法会,心猿木母授门人……
按理说,唐僧有了悟空的鼎力相助,应算是身心合一、珠联璧合、如虎添翼,取经路上即可披荆斩棘、无往不胜;可这只能是心理学家理想中的境界,事情原非那么简单。唐僧固有的局限性决定了,他对悟空的所作所为要怀疑、排斥和限制,关键时候甚至使用杀手锏——念紧箍咒,让可怜的悟空头痛欲裂,倍受折磨。
而一旦师徒不和(身心不协调),妖魔鬼怪便乘机作祟,制造事端,即所谓“心乱神昏诸病作”。
经历的波折多了,孙悟空也总结出了对付主人的办法,那就是去找如来、求观音——总之就是让事实说话!
在事实和规律面前,唐僧总是无条件接受,服帖得很,要不怎么说“孺子可教也”?
可以借此理解求助者中心疗法的实质。如来,如其本来;观音,观世上之音。这有点类似于罗杰斯自我理论中经验这一概念。经验指的是人所具有的主观精神世界,包括意识中的全部现象。求助者中心疗法认为,人拥有有机体的评价过程,即“机体智慧”。在有机体的评价过程中,经验总是被准确地接受,较少被歪曲。只要具备了一定的条件,即只要我们认真关注、倾听来自内心深处的声音,重建个体在自我概念与经验之间的协调,生命就能迈向自我成长、自我完善、自我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