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风浩荡一碗汤
李丹崖
从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亳州的北关历史街区游玩出来,走到华佗像下了个冈,就能看到一家牛肉汤馆儿,名为“马氏牛肉汤”,这家汤馆远近驰名,许多外地来的游客路过店门前,首先被映入眼帘的两口大锅吸引。
大锅足有簸篓大小,里面牛骨汤滚滚涌起,香氛透过锅灶,飘得半条街都是。许多游客走到这里,看到锅灶如此“盛状”,纷纷举起相机拍照。做牛肉汤的师傅手持事先用温水发(皖北人习惯上把温水浸泡某食品称之为“发”)好的粉丝,薄如蝉翼的豆腐皮切成了丝,上好的黄牛肉可根据食客们的要求,或切成片,或切成块,加上五六片豆饼,倒入网兜里,在沸腾的牛肉汤里烫上几滚儿,倒入碗内,取勺舀汤,撒上蒜黄,就可以上桌了。
喷香的牛肉汤,在北风浩荡的冬日,无疑是液体的小火炉,吃得寒气不敢近身。呼一口气,都是黄牛肉的嫩香。我一直觉得,只有黄牛肉才是上好的食材,它们生长在宽广无垠的皖北大平原上,一度是最可靠的耕作主力,近些年,耕作有了拖拉机这些“铁牛”们,黄牛只有肉食了。黄牛肉纹理细致,肉质嫩,最宜煮汤烧菜。
皖北地区,处处都是沙土地,是红薯的最好“产床”。红薯是何时传入中国的呢?郭沫若曾经考证过红薯传入中国的年份,应该是1593年,他还曾在《满江红·纪念番薯传入中国三百七十周年》里这样写到:“我爱红苕,小时候,曾充粮食。明代末,经由吕宋,输入中国。”红薯传入中国种植以后,红薯曾一度成为主食,又成了淀粉的主要来源,当然,做粉丝更是无可挑剔。红薯磨出来淀粉,制成粉坨,粉坨融化成糊状,置于漏勺里,下面烧一锅沸水,把糊状的淀粉漏到沸水里,三滚儿以后捞出来,用冷水镇一下,放于撑杆上晒干以后,就能保存了。做牛肉汤时,需要事先用温水浸泡,待粉丝吃透水分,在汤锅里来烫涮,更易于浸润味道。
一种美味,有一种美味的原生态环境。皖北地区的黄牛、红薯、蒜黄、豆饼,弱碱性水,结合起来,再配以药都亳州的独特中药材做成的香料,简直是天作之合。
明清时期,特别是小明王韩林儿在亳州建立“龙凤政权”以后,韩林儿的母亲杨氏身体虚弱,刘福通专门让人寻来一头黄牛宰杀后,给杨氏滋补身体,后来,牛肉汤就成了亳州人餐桌上的美食。
如今,走在皖北尤其是亳州大街小巷,牛肉汤在街面上比比皆是,由于佐料不同,味道也各有千秋,比如,华佗像附近的马氏牛肉汤,以厚实的汤头、鲜嫩的牛肉见长。最值得称道的是,他们家的酱豆,用藕丁、黄豆、辣椒做成,开胃酣畅,佐以面饼或鸡蛋擦油馍来吃,汤为味之王,饼为肱股之臣,如此一起,凑成美食世界里的碗里江山。
千钧北风浩荡,抵不过一碗牛肉汤。一碗牛肉汤,喝出岁月安然,春秋无恙。
(1055字)
《大公报》2016年12月6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