躲局三十六计
标签:
大公报李丹崖文化什锦 |
躲局三十六计
李丹崖
下晚班,坐同事的车子回家,他要去赶一个饭局。路上遇见两个红灯,期间,他的电话响了三次,一次是约局的人催促,剩馀的是其他人再又约他。这位同事不是领导,却要日日躲“局”,不知道这算不算是当今的“乱象”。
俗话说:“千里做官为的吃穿”,这是古人的追求,到了今时,我们千百年来对吃的印象全被颠覆了,成了负担。同事说,他有一晚上串了五个酒局的经歷,关系倒是照顾到了,也无法照顾多周全,蜻蜓点水,搞不好还落埋怨,说他耍大牌。若遇老同学在场,会旁敲侧击,说他混大发了,看不起老同学了。真是鸡也不是,狗也不是,惹的一身“骚”。
赴的酒局越多,人不就成了“酒具”了吗?不知道多少个品牌的白酒、红酒、黄酒都往肚子里灌,那点单薄的肉身,能承受得了吗?
于是,就要躲局。
同事说,他躲局的方法很多:老乡突然造访,不得不去陪,这是感情;老娘来家里小住,要回去侍奉膝下,这是孝顺;孩子恰逢期末考试,要给孩子补习功课,这是殷切;老婆身子骨不舒服,要回去做饭,这是体贴;领导喊接待,不得不去应酬,这是敬业;多年哥们重逢,要促膝把酒,这是仗义……
总之,现如今,我们很多人在为很多局,找各种藉口。到头来,一方照顾不到,就要被人横挑鼻子竖挑眼。
局真的有那么可怕吗?
你拿这个问题问别人,估计十之八九点头说是。
民以食为天,吃喝,永远是被放在安身立命第一位的。但我们也不能谁的都吃,哪家的都喝。不是有句话叫“吃人家的嘴软,拿人家的手短”吗?由此看来,在吃喝的各色局上,我们是要有些决断力的。不然,局是赴了,我们的自由也就被“局限”住了,左右为难,抓挠不是。
人们“谈局色变”,这种生活现象,不禁让人感慨起古人的雅致来。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肯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馀杯。”“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这些情致哪里去了?
什么时候,我们能给这些吃喝“破局”呢?
其实,吃喝不是负担,相反,吃点好的,很有必要。在探究“躲局”怪相的同时,我们大多数人都忽略了这样一句话──“酒逢知己千杯少”。是呀,我们躲的哪里是局,而是局里那些人罢了。
躲局,何需三十六计?一招足矣,那就是:家里有饭。我没有外吃的习惯。
(900字)
《大公报》2015年1月18日

加载中…